七月网

舞弊案例(近三年国内重大财务舞弊案例)

七月网3670

一、近五年有哪些独特的企业舞弊审计案例

由于案例有一定的特殊性,之前发的那个重复了,现在换了另外一个案例,只是想拓展下大家的工作思路。我是MAX。

舞弊案例(近三年国内重大财务舞弊案例)

发生企业舞弊,通常由动机(Pressure)、机会(Opportunity)和自我合理化(Rationalization)三个要素组成,缺少任何一个要素都不可能真正形成企业舞弊,这一点就像必须同时具备一定的热度、燃料、氧气这三个要素才能燃烧一样。现代社会环境下,企业舞弊者在社会整体发展的影响下,基本上均已“具备”动机和自我合理化两个舞弊要素,缺的只是机会。

2012年11月的一天,某中外合资公司内审部(以下简称公司)一内审组长在与车间一操作工饭后抽烟聊天时了解到,公司以柴油为燃料,通过燃烧驱动高压、高温蒸压机的“蒸压釜”,柴油用量自8月份以来逐月增长,而“蒸压釜”的使用频率和时间却没有增加。

内审组长感到事情比较蹊跷,逐将此情况向内审部领导作了反映,内审部再将情况上报公司总经理并得到授权,对“蒸压釜”油耗异常增加事项开展调查。

据查,包括“蒸压釜”在内,该公司共有3台使用柴油的设备,柴油输出由一个总表统一进行计量,但是,另两台使用柴油的设备,分别单独装有输出表,那么,“蒸压釜”使用柴油的计算公式应该为:柴油总表输出-设备1输出表-设备2输出表,实际上,油料员也一直是依据这个计算方法给“蒸压釜”进行柴油领料的。

调查时,审计人员根据“蒸压釜”使用柴油的计量方式,决定按以下顺序进行常规排查:

1、对“蒸压釜“近一年近的柴油使用量进行分析比对,结果发现,用量以每月30%左右递增,据此测算,8月至11月,共计有190多吨柴油的出入量;

2、对柴油储存的安全性进行检查,包括储存安全、挥发情况等,未见异常现象;

3、对柴油输出管道进行检查,未见有渗油、泄漏等异常现象;

4、对设备1、设备2的柴油输出表进行测量,油料实际输出与油表记录无差异;

5、对柴油领用电子记录和领用纸质申请表进行比对,即油表数据和领料单对比,结果无差异;

6、对柴油订购单、送货单、入库单进行查询、统计、分析,没有发现问题;

7、咨询“蒸压釜”制造厂商,答复是该设备不会随使用年限而大幅增加燃料损耗。

那么,无端蒸发的那190吨柴油,到底去了哪儿呢?

审计人员不得不另辟蹊径寻找原因,对油料计量工具进行跟踪测量。

第一个跟踪测量的目标是地磅。从油料仓库管理人员那儿了解得知,通常情况下,装载运送柴油的车辆大多都会有超载严重的现象,所以供应商基本都是凌晨送货到公司,由油库保安监督过磅,并投放至柴油储存罐内。上班后,保安再将过磅单、送货单交至仓库有关人员,由于使用柴油的三个设备都是24小时不间断对柴油进行消耗,柴油来了后在接下来的几个小时的消耗导致柴油罐的读数无法用于入库,仓库只能按照柴油过磅单进行入库。

了解柴油进货流程后,审计人员决定先对柴油过磅、交货等环节进行观察。因为以往曾经发现有些供应商会在车上的水箱里装满水,待过磅完后再把水放干,以此达到增加柴油重量的目的。因此,内审人员选择在隐秘处监视运油车,避免打草惊蛇。等待6个小时后,大约在凌晨2点左右,内审人员看到柴油运输车缓缓驶上地磅,然后,司机打开车门下车,来到地磅显示器旁,再走进保安室办理有关送货手续,大约5分钟左右,司机从保安室出来,将柴油运输车驾驶至油罐旁卸油,然后离开现场。审计人员没有发现疑点。

接下来的连续三天,内审人员均以该方式进行监视,柴油运输车也总是在重复着进场—过磅—办手续—卸油—离场的程序。

第四天,一个稍纵即逝的现象闪过内审人员的脑海:柴油运输车每次过磅,司机都会进保安室办理送货手续,每次都大约5分钟左右时间,这没有问题。问题是,保安队长是上日班的,但每次有运输车送柴油来,即使半夜甚至凌晨,他都会不辞辛劳来到现场协助过磅,并和司机在地磅显示器旁有一段时间交集,而且他每次都提着一个文件夹大小的盒子来,这就有点奇怪了。

奇怪的现象引起了内审人员的警觉,他们与公司IT部协商,决定将安装在保安室对面、镜头对准生产车间的摄像头进行调整,使其对准保安室和地磅等计量工具进行监控。

调整后,内审人员第一次调看摄像记录就有了意外发现:保安队长带来的文件夹大小的盒子上有一个插头,柴油运输车停在地磅上时,司机和保安队长一起将插头插进地磅电子显示器上。这个盒子是什么?插在地磅显示器上有什么用途?难道猫腻就在这个盒子上?

内审人员又与公司保卫部门联系,以工作为由使保安队长与盒子“人盒分离”,然后对盒子的用途进行研判,发现罪魁祸首就是这个盒子。原来盒子是个电子干扰发生器,柴油运输车过磅时,将其与地磅显示器连接,达到对显示读数干扰的目的,每次可使读数增大10吨左右。这就是说,公司每购进一车柴油,保安队长和司机就要联手套取10吨左右的油量。

现在问题又来了,每车多出来10吨左右的柴油款,公司是按规定划拨到了供应商的账号上,如果保安队长、司机要想得到这笔钱,还必须和供应商结成统一战线,否则,就只能是供应商不劳而获、一家得利了。在没有政府有关部门介入的情况下,公司是不能直接到供应商那儿调查取证的。

分析认为,司机和保安队长冒如此大的风险作弊,绝不会做这种费力不获利的事情,那么,这笔油款或者说套空的油数到底去了哪儿呢?公司保卫部门询问保安队长,其摆出一幅“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势,矢口否认作弊行为,坚决不承认电子干扰显示器读数这一基本事实。无奈,公司只好选择报警。

公安经侦部门介入侦察,得出了令人大吃一惊的结论:原来,这是一起由供应商、司机、保安人员三方联手作案的偷盗事件。供应商了解到公司柴油出入库和领用方面存有漏洞后,许诺给予好处买通保安队长,于是,保安队长在过磅时使用地磅干扰器干扰地磅数据,使油料读数和实物不符,从中弁利;经侦部门的侦察报告还指出:公司是这家供应商唯一的供货单位。仅2011年下半年,这家供应商共买入柴油2300吨,卖出2500多吨,其中有200吨的发票空缺,提供的发票是假发票。这个数目,和上述提到的190多吨无端蒸发的柴油基本吻合。

根据刑法第二百七十一条,保安队长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以侵吞、盗窃、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本公司、企业财物,且数额巨大,法院判处保安队长并判处有期徒刑7年,并退回赃款20万元;供应商获利不明,判处不明。

回顾整个事件调查过程,此次调查可以获得成功的因素在于尝试、细心、不放过一丝蛛丝马迹。现在很多内审人都是整天坐在办公室,对着数据A、数据B、数据C进行分析、对比,然后打开QQ问人家:你们贪污、腐败是怎么查的?内审工作应该坚持走出去,走下去,多走访、多了解、多巡查并结合相关的数据分析去发现、获取更多的信息和线索,这不但能对我们内审工作提供支持,还能提升自身在某方面的专业知识。

二、财务舞弊案例

穗恒运(000531)是一家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发电企业。2007年,国家对发电机组实施一项“上大压小”的政策。公司三台5万千瓦发电机组面临关停,公司为此计提1.08亿元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但同时公司上马两台30万千瓦机组,需要支付关停小机组的补偿款。这一金额是一个不确定数,少则一千多万元,多则几千万元,而且补偿款最终是由政府负担还是由穗恒运负担也是不确定的。但财务经理不得不提前考虑好这个问题,因为当年三台5万千瓦机组可能关停已经导致企业亏损,如果将这笔补偿款作为费用处理,无疑将加大本年的亏损。考虑到这一后果,财务经理想到了资本化处理。但与审计师沟通后,审计师不同意资本化的做法。后来经过与独立董事、审计师共同协商,大家认为这是企业遇到的一个特殊的、新的经济业务,最好是征求权威部门的意见。于是,财务经理草拟一份《关于“上大压小”电建项目关停小机组补偿支出其会计处理的咨询函》向企业会计准则专家委员会求助。该函全文如下:

关停小机组补偿款支出其会计处理的咨询函

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专家委员会:

我公司是以发电供热为主的地方能源企业,并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我们现在遇到了一个特别的经济事项,对其会计处理把握不准,特此请教,请予以解答。

我公司投资控股的广州恒运热电(D)厂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恒运D厂”)新建两台30万千瓦国产亚临界燃煤供热机组,这是国家首批“上大压小”电建项目。所谓“上大压小”,就是大机组获准新建必须要关停相应容量的小机组。

由于恒运D厂自身没有可替代的小机组容量,新建两台30万千瓦机组所配套应关停的小机组容量都需要从外部取得。这就需要支付一定的对价,即需要支付给拟关停小机组所属单位一定的经济补偿(以下称“补偿”)。

我们认为,恒运D厂“压小”补偿支出,其实质是新机组获准建设投产并网发电的必要开支。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些补偿支出符合资本化的条件,应做“资本化”处理。此外,根据目前国家的电建政策,恒运D厂两台30万千瓦机组容量,今后也可以作为新建更大容量机组的替代容量,同样具有其相应的市场价值,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些补偿支出又符合无形资产的形成条件,似乎又应作为“无形资产”处理。

我们的问题是,恒运D厂的上述补偿支出是作为“资本化”处理,还是作为“无形资产”处理?或者其他会计处理?采取哪种会计处理最合适呢?

三、舞弊三角论的案例:帕玛拉特事件

1、在帕玛拉特案件中,帕玛拉特管理层面临着怎样的压力呢?这要从帕玛拉特公司的历史谈起。20世纪60年代初,坦齐(Tanzi)创建帕玛拉特公司。80年代,公司首先进行食品行业内的产品多元化。90年代中期,公司开始了在世界范围内大规模的扩张。这种跨地区的扩张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在公司进行产品多元化后,坦齐又开始走上行业多元化的道路,整个坦齐家族集团不仅拥有帕尔玛足球俱乐部,还经营旅游、建筑公司等。由于跨行业经营的困难等原因,其中﹁些公司由于经营不善和投资不利产生了巨额亏损,维持其经营也需巨额资金。再者,90年代意大利开始了大规模的私有化,为了鼓励私人购买,公有企业出售价格是相对较低的,这对于那些企图扩张的企业来说,能够筹集到资金购买这些国有企业就相当于吃到了便宜的“馅饼”。跨地区扩张所需大量资金支持、跨行业扩张产生亏损的弥补和廉价收购国企的现金需要,都使帕玛拉特的管理层患上了资金饥渴症。1990年,帕玛拉特在米兰股票交易所上市,从公众手里筹得资金后,管理层就迫不及待的将公众公司(即帕玛拉特)的资金转移至其家族企业,将公众公司掏空。由于资本市场是坦齐资金来源最便捷也是最为重要的方式,所以公司管理层不惜粉饰报表,以造就“表面的繁荣”来蒙蔽投资者。这就是帕玛拉特管理层舞弊的动机,也即企业舞弊的压力因素。

2、管理层具备了舞弊的动机,又是什么给他们舞弊造就了机会呢?首先,家族型上市公司使内部治理无法发挥制衡作用。帕玛拉特属于家族型公众公司,家族集团在企业中占有绝对数额的股份。而意大利股票市场规模小、不活跃,又没有强有力的机构投资者向董事会派驻董事以制约大股东,再加上意大利证券监管机构Consob监管不力,所以股票市场上非控股股东力量无法对控股股东形成有效制约。坦齐既是家族企业的首领,也是上市公司的首领,董事会为大股东所控制,为其掏空上市公司——向家族公司转移资产、操纵财务报表大开方便之门。

3、(1)在欧洲大陆国家,公司治理主要以银行为主。在这种模式下,公司控制权市场不发达,很少发生故意购并行为。

4、(2)家族企业的高层一般都是家庭成员,因而另一种外部治理机制——经理市场在家族企业中无法发挥作用。

5、(3)意大利属德日公司治理模式,允许作为上市公司债权人的银行持有公司股份,从而影响上市公司的行为。但那些贷款给帕玛拉特的银行没有积极地发挥作用制约公司的行为,因为很多贷款是关系贷款。

6、(4)除向银行贷款,帕玛拉特还发行了巨额的债券,为帕玛拉特发行债券的都是国际上有名的投资银行,其中包括花旗银行、JP摩根等,他们都是利用自己的影响为赚取手续费而惟利是图,并没有对帕玛拉特形成有效的监督。有国际性投资银行支持,又有资产负债表上大量的现金做保证,投资者自然对帕玛拉特债券青睐有加。对于帕玛拉特管理层的舞弊行为,银行难辞其咎。

7、再次,注册会计师在帕玛拉特事件中也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审计帕玛拉特在开曼群岛的子公司——Bonlat财务报表的均富会计师事务所在案发后声称,他们也是“受害者”,因为公司提供了虚假的审计资料给他们。但对于如此大额(近40亿欧元)的现金资产,注册会计师为何凭一张传真文件就相信了它的存在呢?注册会计师的职业谨慎到哪里去了呢?公司的财务状况他们最清楚,公司那么多现金怎么不用来偿还债务,为什么放在加勒比海不知名的小岛上,注册会计师的职业怀疑到哪里去了呢?此案中他们却以自己是“受害者”而推卸责任,“默许”了舞弊的发生。

8、舞弊的动机和机会有了,公司管理层又找什么借口,使自己能够心安理得呢?公司创始人坦齐承认,他曾向家族公司转移过5亿欧元的资产,并希望用自己持有的公司股票偿还给投资者。言下之意,他虽然挪用了资产,但只要还了就行。对于财务欺诈,坦齐说他只知道大略数字,至于如何操作的全是CFO的责任。公司CFO唐纳也是舞弊的参与者之一,而他说伪造银行文件以虚增资产、制造复杂财务结构隐瞒以负债等财务欺诈都是坦齐授意的,他只是执行而已。总之,管理层采取自欺欺人的说法,使自身行为合理化。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舞弊案例和近三年国内重大财务舞弊案例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