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先后、地位关系是怎样的
1、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两个重要的政治制度,也是先秦时期最重要的两个政治制度,二者互为表里,相互依存,并没有绝对的先后顺序,正如题主呈现的图所示,两个制度都是周天子稳固政权的手段,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分封制是宗法制的表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和基础。

2、如果非要分出个先后的话,宗法制在商朝就已经起源了,只不过在西周才确立下来。
3、西周时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周天子为了拱卫王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将自己的土地和土地之上的人民分给王族、功臣以及先代的贵族,于是他们就成为了诸侯,诸侯和天子之间就形成一套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得到土地和人民的诸侯必须要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而且给周天子定期朝贡,他们的权利就是可以把手中的土地和人民再分封,一级一级分下去,这就使所谓的分封制。
4、简单来说,分封制有两个动作,先分后封。可是怎们分呢?分的依据和标准是什么?就拿分给王族的部分举例,周天子若干的儿子,怎么分?诸侯也有若干的儿子怎么分?
5、问题出现就难免会出现内部的矛盾,为了避免贵族之间的矛盾,相应的就出现了宗法制,宗法制的原则就是按照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利,简单来说就是嫡长子继承制,所谓“嫡长子”,指的是正妻生的第一个儿子,在继承爵位的时候严格按照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这就相当于制定了一个规矩,有了规矩,矛盾就会缓解,如果不是嫡长子也就别想着争爵位。
6、而这个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正是西周政治制度的核心,正是它维系了分封制,从而让分封制起到延续政治文化和巩固政治秩序的重要作用。
二、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之间有何种关系。
1、分封制是宗法制和礼乐制的根本和基础,是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
2、宗法制是分封制的核心。分封制是宗法制的表现。
3、礼乐制是维护宗法制和分封制的思想和规定。
1、分封制是中国古代国王或皇帝分封诸侯的制度。商代已开始分封诸侯,称号有侯和伯。西周灭商后,因其国都远在西北,不利于控制幅员辽阔的疆土和统治商代后裔,便大规模地以封地连同居民分赏王室子弟和功臣,诸侯在其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也有服从天子命令、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和力役、维护周室安全的责任。
春秋战国时,适应中央集权的郡县制逐渐取代分封制。秦始皇统一全国,普遍推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建立了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王朝。此后历代王朝也还有分封的事例,但性质不完全相同。
2、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其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
这种制度确立于夏朝,发展于商朝,完备于周朝,影响于后来的各封建王朝。按照周代的宗法制度,宗族中分为大宗和小宗。周王自称天子,称为天下的大宗。天子的除嫡长子以外的其他儿子被封为诸侯。诸侯对天子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封国内却是大宗。诸侯的其它儿子被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采邑内却是大宗。
从卿大夫到士也是如此。因此贵族的嫡长子总是不同等级的大宗(宗子)。大宗不仅享有对宗族成员的统治权,而且享有政治上的特权。后来,各王朝的统治者对宗法制度加以改造,逐渐建立了由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组成的封建宗法制。
3、礼乐制是周代维护封建制度而建立起的文化制度。周武王灭商后,西周统治者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建立稳定的政治制度。
三、分封制宗法制 礼乐制有什么联系
1、分封制是宗法制和礼乐制的根本和基础,是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
2、宗法制是分封制的核心。分封制是宗法制的表现。
3、礼乐制是维护宗法制和分封制的思想和规定。
古代帝王的后裔和商的遗民以及立功的将士,让他们在地方作“诸侯”,分区管理,辅佐周王,被封的“诸侯”在“封国”内继续分封,通过这种逐级分封,下级对上级承担缴纳贡物,军事保卫,服从命令等义务。
“分封制”即古汉语“封建”的原始含义;古文献中之“封建”即“分封制”。
定义:古代皇帝或国王分封诸侯的制度。被封诸侯有自己的领地,在诸侯领地内皇帝或国王并没有直接的权力。
“分封制”在周朝时期是周王室把疆域土地划分为诸侯的社会制度,在“分封制”下,国家土地不完全是周王室的,而是分别由获得封地的诸侯所有。
他们拥有分封土地的所有资源和收益,只需向周王室缴纳一定的进贡即可尽义务,即相当于中世纪欧洲诸王国与罗马教廷的关系,即现代意义上的联邦的基础。周王是共主性质的(共主是氏族社会遗留的领袖模式,禹为最后的氏族共主)。
诸侯的土地理论上在其死后可由周王室收回重新分配,但一般是世袭。
汉朝承袭了秦朝“郡县制”,这种行政区划管理制度,与秦行政区划不同的是,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推行封国制,封国包括王国和侯国,这种两种并行制又称“郡国制”,两汉时期虽郡国并行,但仍以“郡县制”为主。
汉朝初期,刘邦面对拼凑起来的诸侯势力和亡秦后的六国背景,首要任务是:努力维持稳定局面,铲除异姓诸侯王,以分封同姓子弟的方式,调和异姓诸侯王与郡国制的两极偏差。刘邦与项羽相争时,先后分封七个异姓王。
称帝后,又分封同姓子弟九王,使后来中央政府及封国之间的斗争,延续了很长的时间。汉初恢复封建制,同时又施行郡县制,使郡国杂处,以相牵制,对维护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周朝初期,由于灭商以及东征的胜利,周统治者开始分封诸侯。受封的主要为同姓子弟,不过也有异姓功臣。利用册封,周天子把土地以及居民分赐给受封的诸侯,叫他们在自己的封地内建立诸侯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分封制
关于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