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霸张一得突然离世,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1、近几天,年仅 20岁的留美高材生张一得自杀离世,引发了全网对家庭教育方式的大讨论,其父「完美式」的教育方式,引起了广泛争议。

2、对于张一得,以及他的父亲“一得他爹”(又称老得),我原来是不熟悉的,也从没听说过,但他的育儿方式,近几年在广州妈妈圈却是广受追捧,圈粉无数。
3、他一手带大的儿子张一得,以托福考试差2分满分的战绩,被素有“南方哈佛”之称的美国埃默里大学录取,是名副其实的“别人家的孩子”。
4、在张一得一岁的时候,老得离婚,并获得了一得的抚养权。也许是为了想更好地培养一得,他辞掉了企业高管的工作,卖掉市里的房子,来到了乡下,成为了“全职爸爸”。
5、从此,老得就全力以赴地投入了照顾和培养张一得的工作,乐此不疲。
6、他不但为小一得建立了世外桃源般的童话世界,还把全部心思都用在了一得身上。
7、据说,他为小一得做的饭菜,10年间从不重样,用胡萝卜等蔬菜为小一得雕刻的字母就有20万之多。
8、为一得拍摄的照片多达20万幅,用坏了5个数码相机。
9、他还分门别类地整理了一得成长过程中的所有资料,甚至为一得建立了一个小型博物馆。
10、可以说,作为一个父亲,能为自己的孩子做到这些,不说是绝无仅有,也是极为罕见的。
11、如果没有张一得的自杀离世,那一定是一个非常完美的结局,毕竟这么多年的付出有了令人欣慰的结果。
12、“一得他爹”的教育方式也许会继续受到追捧。
13、可偏偏,张一得自杀了,关于自杀的原因,我们无从得知。
14、我们仅仅知道的是:张一得去世后,老得给他的同学写了一封信:《致埃默里大学Dave的同学们》,信中说:
15、“一得一生中所有的决定,我都是无条件地尊重、认同、接受,包括这一次,他最后的这个决定。”
16、在没有官方报道死因的情况下,他好像是在告诉大家:是张一得选择了自杀。
17、然而,一个阳光帅气的学霸,志得意满的天之骄子,父亲的骄傲,为什么会突然选择自杀呢?
18、背后的原因令人深思,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点:
19、有一本书叫做《中毒的父母》,是说很多父母并不知道怎样做父母,就是在现在家庭教育受到广泛重视的情况下,也还有很多父母无所适从,还在用自己以为正确的方式,养育孩子。
20、我们可以想一想,平均一天拍30张照片,雕26个蔬菜字母,作为父亲,老得几乎没干别的,整整19年就为儿子而活,将所有的精力、期待,全部放在张一得身上。
21、试想,这样沉重的爱,哪一个孩子能够承担的了?!
22、小时候也许还感觉很幸福,很温暖,即使没有妈妈在身边,也不会受到任何委屈。
23、但当他长大,有了自己独立的思想和思考能力以后,他会如何看待这份爱,如何承载这份爱?
24、在张一得14岁的时候,他甚至跟他爸说过这样的话:爸爸,你应该适当跟我说“不”的。
25、从中可以看出,老得对儿子是百依百顺的,从来没有说过不。
26、跟很多父母的心态一样,孩子的学习成绩关乎孩子未来的成长,未来的幸福。
27、因而,老得对一得的培养方向是学霸。三岁以前,他是一直用英语跟孩子交流的。
28、三岁以后,如果一得需要什么东西,有什么愿望,是不能口头表达的,必须写出来,用书面语言,以此来锻炼书面表达能力。
29、初中以后,孩子上的学校,都是私立学校,每年20万的学费,有很多是来自妈妈粉的赞助。
30、从此可以看出,老得对孩子学习成绩的重视程度。
31、岂不知,虽然分数是重要的,但分数不是唯一的,更不是教育的根本目标。
32、好的教育应该是培养孩子的责任担当、解决问题,和品质生活能力,让孩子拥有健全而优秀的人格,成为更好的自己。
33、有人说:凡是把孩子放在第一位的,等待这个家庭的多半是悲剧。
34、老得为了孩子,放弃了一切,工作,感情,人际关系,全部的精力和时间都放在了孩子身上。
35、试问,这样的人生正常吗?如果不正常,会带给孩子什么样的影响?
36、我们不否认,老得是真的爱孩子的,而且是无条件的爱,为了这个爱,他倾其所有。
37、直到孩子考上大学以后,他才开始有了新的感情。
38、在此之前,他完全没有自己,生活的轴心是孩子。
39、结果是让人痛心的,也非常令人惋惜。
40、希望一得的离世,能让老得警醒和反思,也让更多的父母和家长接受教训,清楚地知道,该如何爱孩子,如何培养教育孩子!
二、你认识的那个“别人家的孩子”张一得走了
1、最不愿意看到的就是这样的消息:
2、而这一则尤其不愿看到,因为这个逝去的年轻生命不是别人,而是一个虽未曾谋面,却仿佛是看着他长大的那个“别人家的孩子”,张一得。
3、如果你曾混迹在广州妈妈网,那你一定听说过或者看到过张一得父亲的帖子。这位父亲,曾经是众位妈妈追捧的神级育儿博主,儿子一岁时,妻子便离婚远去,留下他一个人照顾孩子,而他为了能够更好地陪在儿子身边,毅然决然辞去了原本忙碌的高管工作,17年里专心养娃。
4、为了让孩子能够更接近大自然,他卖了在市区的房子,带着孩子来到了乡下定居。在他的帖子中,一得一直很优秀,不但学习成绩优异,生活上还独立懂事,这让他收获了众多妈妈粉丝。记得有一阵子,很多妈妈周末都会去到他们家的农场捧场,并为这对父子施以援手,而一得也没有让任何人失望,3岁就学完了小学课程,初中毕业后他去苏州读了高中,不仅出落得帅气、阳光,还最终考上了美国常春藤名校埃默里大学的牛津学院,就读哲学专业。
5、然而再次听到张一得的消息,就是这则新闻了,他竟然在美国自杀身亡。让人难以接受,仿佛那个全广州我唯一认识的学霸,他本来已经拥有了可预料到的美好未来,马上就可以过着令众人羡慕的生活了,怎想他会以这一种悲凉的方式告别人生。
6、说到张一得,就不得不提到张父对孩子的付出,简直令人惊叹:
7、·他曾用坏了五部相机,拍了20万张照片记录孩子成长,平均每天都要拍32张相片;
8、·他爱孩子爱到了骨子里,还特地为孩子建立了成长博物柜,收集了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闪光点,博物柜里面有张一得的第一双鞋子,各类获奖证书、奖杯等等,每一次孩子的成长,张父都没有错过;
9、·考虑到让孩子饮食均衡,营养充足,张父学了十年的菜谱,每天为张一得做的菜都没有重复;
10、·为了孩子学英语,张父亲自雕刻了 25万个英文字母;
11、·花了18年的时间,收集18份孩子生日当天的《广州日报》作为孩子的成人礼物;
12、·用了16年时间,张父把自己和孩子的生活点滴,写成了一本书《诗一般的生活,诗一般的父子》,以纪念孩子的成长;
13、张父一直用身体力行告诉我们,一个父亲对孩子的爱可以疯狂到什么程度,在这段父子关系里,没有张岳,只有张一得他爹,张父的这些付出也曾经一度让无数父母为之汗颜。
14、而张一得也的确没有辜负他爹的期望,成了别人眼中的天才,三岁就学完了小学的全部课程,五岁就能够独立完成物理学论文,六岁能帮助物理老师和同学之间做专业名词翻译……
15、不仅如此,他还全面发展,各方面都有着突出表现。
16、其实,张一得之所以能够各方面都成长迅速,与张父一直以来为他提供的精英教育是也分不开的,从小学到大学,张一得上的都是贵族私立学校。如果没有之后的故事,我们就能明白为何张父曾经受到众人追捧,到张一得考入了素有“美国南部哈佛”之称的埃默里大学之前,张父的教育都看起来完美不可挑剔,因为取得了非凡成果。
17、而在看得见的成果背后,无论是张父还是大众都忽略的,是这个名叫张一得孩子的内心,是这个曾经受到创伤却从未被抚慰的孤独灵魂。
18、自小,他就未曾被当成孩子看待,三岁就习完小学课程的他能有多少童年的快乐?
19、新闻报道上说,从张一得出生之后到三岁,张父为了给他提供语言环境,就坚持不跟他说中文,一直是“全英文交流”,一旦孩子开口说了中文,张父也当作没听见,从不给予任何回应。三岁之后呢,张父规定开始笔谈,如果张一得要喝个可乐,说话是没有用的,必须拿笔写下来、画出来,才算是有效沟通。三岁啊,正是孩子最需要亲密的依附关系的时刻,正是孩子要咿呀学语的时候,张一得却得不到任何回应,可想而知他幼小的内心是多么的无助
20、不仅如此,在张一得八岁的时候,张父为了“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要求他一个人给四五十个人做上一顿饭。而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即使卖了房子,单靠着农场,张父也没办法送张一得去贵族私立学校读书并维持生活的,张一得的学费、生活费也都是由追捧张父育儿理念的粉丝资助来的。而那顿饭,也正是为了招待粉丝,筹学费的。早熟的张一得一定知道这顿饭的用意,我们无法得知当时他内心的感受与想法,只能知道自那之后,张一得仿佛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他不再拥有童真。
21、在贵族学校里,张一得无疑是家境最贫寒的那个,每次去同学家做客,张父也要求张一得尽量将同学家里的废品拿回来卖钱,以养成他“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在那样一个环境里,异类总会受人排斥,尤其是对于还不到十岁的小学生来说,很少能有同理心,也很少能真正站在对方角度来考虑,我料想那时候的张一得一定是一个孤独的存在,形单影只,沉默不语。
22、可他没得反驳。小小年纪的他早就知道父亲为了他付出的一切,他没有退路,只有不辜负父亲的期望,才能让他补偿对父亲的愧疚之情,他成了这个家的家长,要对得起父亲的爱,哪怕这种爱如同枷锁一般将他禁锢,他也要负起责任。
23、我们不可否认的是,孩子小时候的经历往往影响了其一生的轨迹,也包括性格的形成。张一得不是没有自己的喜好和感受,只不过在为他付出所有的父亲面前,他选择了隐藏自己。
24、在张一得的留学申请文书里有这样一段文字:
25、这种田园生活方式在如今的都市人听起来也许很有吸引力,但我作为一个小男孩却讨厌这种生活方式。有一次,我在卧室里赤脚踩到一只臭虫,在换衣服时不得不把它从水泥地板上刮下来。那些虫子还经常在挂在荔枝树下晾着的衣服里产卵。因为我们的屋顶是金属的,雷雨也让我感到可怕,那些时刻尤其可怕。因为我总是和更富有的孩子在一起:记得我爸卖掉的房子吗?他用这笔钱供我上了我们区最好的私立学校。
26、我们原以为在张一得的记忆里,应该是爸爸给他做的饭菜,以及农场里养的小动物,还有那些仰慕而来的家长和孩子。但却没曾想到,他留在少年时期的记忆却是“臭虫与雷雨”,是无助与害怕。以及与更加富有的孩子在一起时的压力。
27、贫穷并不可怕,但父亲的付出和众人的捐赠一定让他备受压力,他不能接受自己哪怕有一丝的失败和不尽人意,他甚至一刻都不能让自己恣意大笑和放松。
28、在朋友圈里,他表示希望朋友在自己划水偷懒的时候监督自己,提醒自己。他事事要强,什么都要争第一。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不辜负父亲的付出,才能对得起大众的帮助和关爱。
29、我想,在张一得短暂的一生中,他总是成功的那个,他是不曾有过失败的,他甚至根本不知道该如何面对自己的失败。在张一得逝前的朋友圈里,他发文“生活还要继续”,并配上了一个破碎的酒瓶的照片,这是不是意味着他遭遇了什么挫折呢?我们不得而知,我们知道的,俨然是他终究没能面对。
30、他给自己的压力太大了,而这也是父亲过度付出所带来的后果。
31、还记得当年的留美硕士王猛(化名)吗?2018年的时候,他发表了一篇万字长文:和父母断绝一切关系。
32、他在文章里控诉“我母亲喜欢包办我一切的事情……”在父母包办下长大的王猛自理能力很差,性格更是内向又孤独,老师曾给他的评价是“交流有缺陷,抗挫能力差。”由于动手能力差,工作上很多事情解决不了,他不得不辞职。而后他选择了赴美留学,在咨询过心理医生之后,他意识到自己的诸多问题其实都源自于父母对他的过度付出,也是从当即开始,他选择了摆脱控制,重启人生。
33、可惜张一得没有王猛那么幸运,也许他肩负的责任太多了。
34、张父曾说过,经常和孩子会进行“角色互换”,让孩子来主宰家庭事务,充当父亲的角色。日本心理学家加藤谛三在《长不大的父母》中提到的亲子角色互换现象。
35、他说,这是一直被忽略的问题,而成长在亲子角色互换家庭中的孩子是无法理解真正的家庭关系的。这里说的并不是某个游戏,而是孩子的生活环境。
36、加藤谛三反复提出,在亲子角色互换的家庭中,父母由于孩童时候的欲望从未被看到,也从未被满足,而依旧停滞在满足儿时欲望的情绪里,在对外社交一塌糊涂的情况下,会转向最容易控制、支配的孩子。
37、比如,他们会跟孩子撒娇,在孩子面前吹嘘自己如何做得好,其他人的父母都是怎么做的,但是我不一样,我是怎样对待你的……
38、这个时候,父母其实是在不知不觉中将亲子角色对换了的,他们像孩子一样,等着说出的话被表扬,而孩子在那一刻必须说,“哇!爸爸/妈妈你真棒!”如果不说,他们就会生气。然而,孩子是无法像父母一样去鼓励、表扬成年人的,即便这样做了,也是远远超越其年龄的要求,于是孩子的角色便与父母对换了。
39、在张父的角度上,他为孩子付出了所有的精力,他的爱感动天地,感动自我,却带给了孩子无尽的窒息与压力。他的被人追捧,也正是对孩子的撒娇,“看看,儿子,我为你做的这些怎么样?”这时候,作为儿子的张一得别无选择,必须如“父亲”一般做出表扬、鼓励、认可的回应。这样的行为公开化后更是站上了道德至高点,容不得张一得反驳,甚至容不得张一得有自己的感受。而父亲可有问过孩子,他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呢?
40、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每5个青年人,就有1个患有抑郁倾向。而对父母令人窒息的爱则是青少年抑郁的重要原因之一。很多时候,父母自以为是的付出只能感动自己,却让孩子苦不堪言。家里吃糠咽菜,却愿意靠人资助让孩子接受私立精英教育,孩子可能不会感到幸福,反而会坐立难安,透不过气来。
41、张一得过世后,在一封《致埃默里大学Dave的同学们》的信中,他的父亲写道:
42、“从小,我尊重他,远胜过尊重自己。以致不时地与他转换角色,他当爸爸,我当儿子,由他作主,打理着家里的一切。所以,他一生中所有的决定,我都是无条件地尊重、认同、接受,包括这一次,他最后的这个决定。”
43、我想,对于张父来说,他的心痛是溢于言表的,也许自己用错了方式去爱孩子,但一片真心也让人为之动容。
44、斯人已逝,我们不应再评判孰是孰非,我们也没什么资格去指责任何人,我们只是惋惜这个本应过着幸福生活的邻家男孩。如果有什么是值得警示的,那一定是身为父母要记得时刻反思,应该时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得当,也应该注意到孩子身上发生了什么问题,而这是否与我们不良的教养方式有关。
三、张一得在美国去世原因是什么
1、张一得在美国去世原因至今还是一个谜。
2、关于张一得的死亡原因,埃默里大学并未指明,有友人在其父亲的微信朋友圈呼吁“不要追问,不要推断”,网友也纷纷留言“不要无端猜测,尊重逝者”。张父向红星新闻表示:“各种说法不必介怀的,不管怎样的说法,都没有意义了。”
3、张一得的父亲,是网络“育儿妈妈圈”里一位知名的单亲爸爸,大家都亲切地叫他“一得他爹”,“老爹”或“老得”。
4、为了回馈社会,“老得”此前为自闭症儿童打造了一个感统训练场,永久免费,帮助这些孩子训练视听能力、提高运动能力,张一得的父亲具备爱心和善心,可是命运却无情的带走了这个老人唯一的亲人。
5、人死如灯灭,逝去的便是逝去了,过度去打扰家人的生活,以为抱着善良的态度去表达自己的关心,但这对张一得的父亲来说,就是一把一把无声的刀子在一次次揭开他们的伤疤。
6、尽管如此,张一得的父亲对这个世界仍然充满了积极向上的态度,他告诉红星新闻:“我会照顾好自己,继续与其他孩子互动,尽力给孩子们多一点美好。”也许他早已经将这些自闭症儿童当作自己的孩子了。
7、据相关事件了解,“老得”年轻时曾是一名企业高管,但为了给足儿子陪伴,他成为了一名全职爸爸。经年的家庭收入来源,全靠“老得”开垦、种菜、卖鸡卖鱼、捡破烂,以及好心人不时的帮助。
8、来自好心人的捐助,他都认真记下每一个金额数字,直至9年后才将学费还清。后来,张一得凭借优异的成绩,取得学校每年20万的奖学金,担起了自己高中生涯的学费和生活费。
9、张一得去世后,父亲“老得”在一封《致埃默里大学Dave的同学们》的信中还这样表示:“谢谢你们对Dave的关爱,陪他走了他人生中的最后一站,躬谢了。”愿“老得”在今后的日子里早日走出阴霾迎来阳光,重拾希望,继续生活。
关于本次张一得是怎么走的和张一得是谁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