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济源有哪些好玩的地方
济源,位于河南省西北部,是中国的边疆中国的经济从东到西,北部是太行,西部是吴王,南部是黄河,东部是华北平原。它位于焦作、洛阳、晋城和侯马的中心,举世闻名的龚宇移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1.济源得名于济水的起源。吉水在古代与长江、黄河、淮河并称四大亵渎是中原历史名城。济源山清水秀,风光旖旎,历史文化悠久,旅游资源丰富。有国家级、省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60余处。吴王风景区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五龙口风景区是省级风景名胜区,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
2.济源物华天宝资源丰富。已探明的矿藏有43处,煤、铁、铜、磷、铝矾土、石英岩、大理石和石灰石储量可观。有林地133.7万亩,植物1473种,动物300多种,药材1184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植物有100多种。水资源丰富,年可开采量近10亿立方米。这里盛产小麦、玉米、烟叶、柿子、核桃、辣椒等土特产。
3.济源投资环境优越。焦枝铁路纵贯南北,候月铁路连接济南。国道、省道四通八达,地方道路纵横交错。全市电话装机容量达到5万门,形成了交换程控、数字传输、城乡一体化的立体通信网络。电力、煤炭和金融机构可以向国内外和本市提供各种商业服务中国的承载能力日益提高。
4.济源中国的发展机遇千载难逢。市内南有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是国家八五和九五计划的重点建设项目。东北有秦北热电厂,是九五重点工程,已建成五通一平。东南边有国家大型化纤项目。近几年,近千亿的国家投资聚集在中国及周边,这在全国都不多见。经济学家认为济源将成为中国新的投资热点美国内陆地区。
1.吴王吴王是以道教文化为特色的道教圣地,自然风光秀丽,道教文化积淀深厚。汉魏时期,吴王被道教列为十大洞天,被誉为世界上第一个洞穴。主峰天坛山,海拔1715米,是中华始祖轩辕黄帝设坛祭天的地方。它被称为巨大天空的支柱和太行山。《愚公移山》的著名寓言就发生在这里。
位于河南省济源市东北15公里处,分为盘古、温泉、沁河、丑儿沟、白碱沟五个部分,共有68处自然和人文景观。是以自然景观为主,以猕猴和温泉为特色的山地风景区,也是国家级猕猴自然保护区。景区内有16个群3800多只猕猴,地球上纬度最北的猕猴群落于2002年8月被评为国家AAAA旅游风景区。五龙口,古称方口,集山水、古迹、珍稀动物、温泉于一体。
小沟背生态旅游区位于河南省济源市袁绍镇,属钟山地貌。它由银河谷和两侧的山脉组成,包括银河峡、坳背山和戴罗岭山,总面积50平方公里,有60多处著名景观。目前对外开放的主要是银河峡谷一日游。这里有原始的生态环境,清新的空气,山峦,森林,山涧.让人流连忘返的是菜市谷、坳背顶、娃娃崖、原始森林,被称为四大景观奇观。一起,
三峡风景区位于河南省济源市,总面积约40平方公里。它是世界地质公园,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水利风景区,中国最具吸引力的地方,河南省十大热点,中原四大避暑胜地。万里黄河第一峡,黄河三峡景区,既有南方山水的温柔婉约,又不失北方山水的朝气与阳刚。三大峡谷各具特色:孤山峡谷匠心独运,群峰秀美;龙凤峡九曲十折,峡深幽;三峡的悬崖峭壁陡峭而雄伟。
吴王山漂流位于济源市西北30公里的吴王镇林山村,全长10多公里,整体落差168米。它分为上下两部分。上段是激情漂流,下段是休闲漂流,适合老人小孩。
阳台位于吴王山盖华峰的南麓,在城市西北30公里处。它是以阳台命名的。五楼有三个亭子,名为阳台观。唐玄宗题写了辽阳宫,而在后晋,这里是燕真人燕洛子居住的地方。阳台是三宫吴王的道教。它依山傍日,布局严谨,高低错落有致。是个三向院。宫内有元明清石碑十余块,记载了道教史料、宫殿兴衰和明末农民起义部队经过此地的信息。
济都寺位于济源市西北部的济水发源地,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享有古建筑博物馆在中国北方。古时候只有吉水流入大海,被称为四大亵渎与长江、黄河、淮河并列。经过几代人的补充和修缮,逐渐形成了规模宏大、布局有序、景色优美的古典园林式建筑群。
回孟良斋,。孟良寨巍峨、险峻、高大,自古以来只有一条路。有古村落遗址、射箭巢、青铜箭等。相传大宋名将孟良曾在此称雄山林,抢劫商船,扶贫济困。有一年,杨六郎路过这里,决心以守攻,攻克孟良,但官兵围困数日未能破寨。原来山顶上有一块宝地,叫做回归大地,即前一种在后一种之后成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因此,杨六郎不得不撤军。杨与孟斗智斗勇后,孟最终对簿公堂。
天山,又名阳逻山,位于济源市西北约31公里处。有玉皇殿、徐皇观、轩辕殿、真君殿等老建筑。在山顶。大厅里灯火辉煌,香烟缭绕。刘禹锡的诗说,阳逻天坛依稀像玉井。夜见黎明前的太阳,月明静远,生动地表达了山顶奇特的自然景观和建筑规模。南天门和明朝万历年间修建的明清石碑,目前仅存十余块。南天门紧挨着南崖,是一座九脊顶牌坊,下面有三个拱门。在前额的中间有一本书无限玄穹门,从北到南数十里灯火通明。
二、济源论坛网怎么注册
最近网上不少报到济源论坛敲诈别人,还说敲诈过月光迷城KTV那?“我也听说了,以前济源论坛就敲诈过别人,还敲诈过月光迷城KTV那,这种事济源论坛干过很多次了。先是报道人家的负面信息,完了开始借口给钱就删负面报道的帖子为由进行敲诈!国家有关部门真该整顿了,真不知道济源市政府人员都干什么吃的!”这个消息准确吧
三、济源市人力社保局官网
济源市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问题及建议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归根到底是农村人口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多的问题。随着农业机械和科技的广泛应用,农业基础条件的改善,人浮于地的矛盾日益突出,农村潜藏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据国家测算,到“十五”末期农村剩余劳动力要占总劳动力的一半,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多直接导致农业生产效益低下,大量劳力不能充分就业,不仅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而且还会造成社会问题,因此,实现农村剩劳动力的转移,既是最终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又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关键。近几年,济源市农村人均耕地养活剩余劳动力数量增大,并且劳动力素质较低,如何实现济源市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成为市委、市政府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新的课题。那么目前济源市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多少、转移情况又如何,市委、市政府采取什么举措积极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济源市统计局通过走访相关部门,采取问卷、面谈等调查方式,对全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农村剩余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存在的困惑以及需求进行了专题调查。
要谈论农村剩劳动力的转移问题,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农村剩余劳动力,从统计学的角度讲,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指农村劳动力资源中可从种植业转移出去从事其他社会经济活动的劳动力。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测算,通常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先测算出种植业单位面积用工量,据以推算出种植业所需劳动力以及林业、牧业、渔业等所需劳动力,然后用农村劳动力资源人数减上述各业劳动力总数,即为农村剩余劳动力人数。二是下列公式计算:
农村剩余劳动力人数=农村劳动力资源数×(300-各业生产用的劳动天数)÷300
济源地处河南省西北部,西、北部为山区,南部为丘陵地区,全市人均耕地只有0.8亩,但复杂的地形、地势限制了农业机械化的推广普及,致使农村劳动力主要被束缚在土地上。根据农调队测算,2004年全市农村劳动力从事农、林、牧、渔等业的劳动天数为165天,全市农村劳动力资源数为327010人,由此计算截止2004年底,济源市农村共有剩余劳动力147155人,按全市农村人口计算剩余率达28.6%。
二、济源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特征
1.“九五”以来,济源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明显加快。改革开放以来,济源市农村劳动力增长较快,1978年全市农村劳动力总数为171264人,截止2004年底,已达到327010人,年均增长2.4%。改革开放以前,全市农村劳动力主要滞留在农业领域,1978年在非农领域就业的农村劳动力仅占2.4%;“九五”以来随着乡镇企业的兴起、小城镇的发展以及引导农民进城务工,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从农业和农村中走出来,到2004年底,全市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力达130872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0.0%,平均每年转移5000人。尤其到了“十五”期间,非农产业劳动力平均增速为4.4%。
“十五”期间济源市农村剩劳动力转移情况
劳动力非农产业劳动力非农产业劳动力占总数比重%非农产业劳动力比上年增长%
2001年32017119803810974334.34.1
2002年32263418807011456835.54.4
2003年32347718388911895736.83.8
2004年32701017492013087240.010.0
2.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行业分布以工业、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为主。据统计,全市农村劳动力从事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从2000年的62.7:17.8:15.2调整为2004年的56.2:18.9:21.2,说明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已从农业向二三产业转移。在转移的劳动力中主要分布在工业、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2004年工、建、交行业从业人员比重达62.4%,主要是近年来济源市在“工业强市、工业兴市”的理念下,各乡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转移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在对6个乡镇60户农户、109个劳动力的问卷调查中,从事非农产业的有48个劳动力,其中转移到工业的有21个,建筑业的有12个。
3.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本地转移为主。近年来济源市工业经济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吸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带动了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在本市实现了转移。2004年农调队对全市150个调查户的调查结果显示,外出从业人员得到的收入为人均159.41元,其中乡外县内得到的收入为114.87元,占72.1%,较上年增长62.37%;在县外省内从业得到的收入为2.69元,占1.7%,较上年下降57.57%;在省外国内从业得到的收入为41.84元,占26.2%,较上年增长69.51%。虽然近几年济源市组织到省外务工的力度加大,但农民外出务工收入主要来自于本地市。
4.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人群以青壮年和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为主。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2004年外出务工的人员中,年龄在30岁以下的人数占60%以上,30—50岁的占38%,50岁以上的占不到2%。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7%,初中文化程度占30%,高中和中专文化程度占49%,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4%。这表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象大多数是农村劳动力中文化程度相对较高的人员,文化程度越高,实现转移就业的机会越多。
5.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兼业性明显。在本市从事非农行业的劳动力,农忙季节都要回家从事农业生产,属季节性转移,兼业时间的长短因家庭劳动力的多寡与劳务收入的高低而不同。一般情况下,家庭劳动力较多,在外务工时间就长,劳务收入也较高,反之则短。据调查,2004年外出劳动力中从业累计1-3个月人数占17%,从业累计3-6个月人数占64%,从业累计6个月以上的人数占劳动力总数的19%。
6.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自发性转移为主。目前济源市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靠亲戚关系或朋友向外自发转移。据调查2004年农村劳动力转移中,通过政府及有关部门组织转移的人数只占16.7%,中介组织占3.6%,亲戚朋友介绍的占79.7%。
三、影响济源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治?br>1、农村剩余劳动力素质偏低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首先受到劳动力自身素质的制约,在实现就业转移的过程中,劳动力素质受到三方面因素的制约,一是劳动力受教育水平较低。根据对100户农村家庭中务农人员受教育程度调查,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86%以上,受教育水平不能适应就业转变的要求;二是受专业技术水平限制,在调查中大多数在家务农人员没有除农业以外的特长,只能从事人力搬运、清洁、建筑等简单体力劳动或经简单岗前培训后从事简单加工。三是思想观念上的差异,调查中发现,还有相当一部分剩余劳动力受一些陈旧观念的束缚,对从事服务业、小商业等信心不足,制约了其向非农产业转移。今年出现的“民工荒”和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并存正是因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素质偏低,存在的结构性就业失衡,这种现象在济源市同样存在。
2、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组织性差。近几年来,虽然济源市政府组织外出务工成效显著,但如前所述,济源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靠亲戚朋友介绍的约占80%,政府和中介组织介绍的仅占20%,说明济源市劳动力转移组织性还较差,即劳动力资源市场发展不充分,就业中介组织缺乏。因为缺乏组织保证,一是造成用工信息不能及时传递到广大劳动者;二是使得外出务工人员受到不公正待遇如拖欠工资、办理证件手续难,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等机会增加,造成外出农民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影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对外转移。
3、经济发展创造的就业岗位不能满足农村剩余劳动转移需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主要是就地转移。近几年济源市经济发展迅速,“十五”期间济源市内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3.3万余人,非农产业劳动力就业比重上升9.2个百分点,但济源农村仍有14.7万剩余劳动需要转移,转移压力很大。究其原因,一方面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大量农村劳动力从农业释放出来形成就业压力。另一方面济源市工业结构以能源、煤炭、建材、化工等重工业为主,多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虽然经济发展迅速,但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有限,人口向城市集中缓慢,对第三产业带动能力不强,而第三产业又是吸纳劳动最多的产业,不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四、促进济源市农村剩余劳动转移的几点建议
1、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增强农业内部劳动吸纳能力。
农村剩余劳动向二、三产业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业和精耕农业,通过增加单位面积上的活劳动提高土地的产出效益仍是一条可选的途径。
2、大力扶持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加快城镇化进程和城中村改造步伐,增强第二、三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
根据三次产业递进发展的基本规律,结合目前济源市经济发展实际,劳动密集型产业应成为济源市工业经济发展首选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是实现向中心城市集聚人口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根本途径,一方面这类产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另一方面,随着人口向中心城市的集聚,必然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又可吸纳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可以快速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当前,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东部地区经过20多年的经济发展,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正在实现向中西部地区的转移,济源市应该出台更加优惠的政策,努力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3、加大培训教育力度,努力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素质。
教育培训农民是党和政府应尽的职责和义务,也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转移的重要途径,一是要积极落实农村义务教育政策,加大农村基础教育投入力度,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受教育程度和文化素质;二是要强力实施“阳光工程”,加强现有劳务培训资源,包括各类社会培训机构与劳务市场合作,加大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技能培训,提高其向二、三产业转移能力;三是要加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法律、法规及城市文明生活方式的教育培训,帮助其更新观念,提高其适应城市生活的能力。
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济源信息网和济源信息网转让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