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脏骤停怎么快速抢救心脏骤停人工呼吸有用吗
心脏骤停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急症,一般诱发原因有很多,有的患者可能是因为平时有心脏病导致的,但是有的患者可能只是因为疲劳过度导致的,但是不论是什么原因,急救才是最重要的。那么,心脏骤停怎么快速抢救?心脏骤停人工呼吸有用吗?

首先清晃病人,同时呼叫其姓名或者高声呼唤,如果没有任何反应即可判断为意识丧失;然后马上一手指触摸其颈动脉,若意识丧失同时伴有颈动脉搏动消失,即可判定为心脏骤停,应该立即开始现场复苏抢救,并紧急呼救以取得他人协作。
正确的抢救体位是仰卧位。患者的头、颈、躯干平直无扭曲,双手放置于躯干两侧。如果病人摔倒是面部向下,注意要小心转动病人,使病人全身各部成一个整体扭转,尤其要注意保护颈部。
心脏骤停后,全身肌肉松弛,可发生舌根后坠而阻塞气道。此外,呼吸道分泌物、异物(假牙、呕吐物等)也可能造成气道阻塞。因此,畅通气道是实施人工呼吸的首要条件。为了保持呼吸道通畅,可将一手置于患者的前额用力加压,使其头部后仰;另一只手的食指与宗旨置于颌骨近下颌角处,抬起下颌,使舌根离开咽后壁以畅通气道。
人工呼吸是借助抢救者用力呼气的力量,使气体被动吹入肺泡,通过肺的间歇性膨胀,以达到维持肺泡通气和氧合作用,从而减轻机体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
1、在保持呼吸道通畅和病人口部张开的位置下进行,
2、用按于前额一手的拇指与食指,捏闭病人的鼻孔,以防止吹入气体从鼻孔漏出。
3、抢救中自身深呼吸一口气后,张开口贴紧病人的嘴(要将病人的口部完全包住)。
4、用力向病人口内吹气(吹气要快而深),直到病人胸部上抬。
5、一次吹气完毕后,应立即与病人口部脱离,轻轻抬起头部,观察胸部,吸入新鲜空气,以便作下一次人工呼吸。同时松开捏鼻的手,以便病人从鼻孔呼气。
6、每次吹气量不应过大,否则可能造成肺泡破裂及胃胀气。对于小儿患者,急救者可用口将口鼻包紧吹气;如有口腔外伤或者其他原因不能进行口对口通气时,可采用口对鼻通气。
胸外心脏按压术是较为常用也较为方便的一种人工循环法,具体方法如下:
按压方法:将一只手的掌根紧贴在在按压去,另一只手的掌根重叠放于手背上,两手手指交叉抬起,使手指脱离胸壁。抢救者双臂应绷直,双肩在病人胸骨上方正中,垂直向下用力按压,按压利用髋关节为支点,以肩、臂部力量向下按压。注意按压应平稳,有规律的进行。
按压频率:成年人及小儿均为100次每分钟。
按压深度:成年人4-5cm,儿童为2-3cm。
在进行心肺复苏时,按照15次胸外按压和1次人工呼吸的比例进行。
现场心肺复苏应该坚持不间断的进行,不可轻易的做出停止复苏的决定,直到病人呼吸和循环已经得到有效恢复或者有专门医生接手承担复苏时,现场抢救人员方可考虑终止复苏。
疼痛是心肌梗塞前最突出的症状,发作多无明显诱因,且常发作于安静时。
特点:疼痛部位和性质与心绞痛相同,但疼痛程度较重,持续时间久,有长达数小时甚至数天,用硝酸甘油无效。病人常出现烦躁不安、出汗、恐惧或有濒死感。还有少数病人可无疼痛,起病即表现休克或急性肺水肿。
20%病人在发生心梗时休克,多在起病后数小时至1周内发生。
表现:病人面色苍白、烦躁不安、皮肤湿冷,脉搏细弱,血压下降<10.7kpa(80mmhg),甚至昏厥。若病人只有血压降低而无其他表现者称为低血压状态。
主要原因:由于心肌遭受严重损害,左心室排出量急剧降低(心源性休克);其次,剧烈胸痛引起神经反射性周围血管扩张;此外,有因呕吐、大汗、摄入不足所致血容量不足的因素存在。
在心梗的病人中大约有75%-95%的患者伴有心律失常的症状。
特点:多见于起病1-2周内,而以24小时内为最多见,心律失常中以室性心律失常最多,如室性早搏,部位病人可出现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而猝死。
心梗后心脏收缩力显着减弱且不协调,故在起病最初几天易发生急性左心衰竭。
表现:呼吸困难、咳嗽、烦躁、不能平卧等症状。严重者发生急性肺水肿,可有紫绀及咯大量粉红色泡沫样痰,后期可有右心衰竭,右心室心肌梗塞者在开始即可出现右心衰竭。
心梗的病人还可能出现发热、心动过速、白细胞增高和红细胞沉降增快等全身症状。
原因:这些症状主要由于组织坏死吸收所引起,一般在梗塞后1-2天内出现,体温一般在38℃左右,很少超过39℃,持续约一周左右。
二、患者心脏骤停,95后护士顾不得病人口吐秽物实施人工呼吸
心脏骤停对于普通人来说是十分恐怖的事情,如果急救不及时或者不当,极容易导致患者死亡。近日在宝鸡市人民医院急诊科电梯中,就有患者突然发病并心脏骤停,还好有跟随的95后护士顾不得病人口吐秽物实施人工呼吸,将患者及时的抢救了过来。
这两天,一段宝鸡市人民医院急诊科护士电梯里努力抢救突然发病患者的视频也被热传,真实的急诊科现场让不少网友点赞。
这段视频中,六七名医务人员边抢救边跑着将患者推进电梯,其中一名护士骑跨在担架上,努力按压患者胸部,保持有效的心肺复苏,这样的场面让不少网友纷纷点赞。记者从宝鸡市人民医院了解到,视频中的事情发生在11月7号上午,这名患者因车祸被送来急诊科就医,在做CT时,护士突然发现异常。
紧急情况下,CT室的医生赶忙把病人往抢救室送,杨咪跳上担架实施心肺复苏,而另一名护士李紫薇也顾不得病人口吐秽物,实施人工呼吸。
整个三分多钟的转运过程中,两名95后的年轻护士一刻未停,始终保持高质量的抢救措施。患者转至抢救室后,经过20多分钟的努力,心跳恢复,据了解,患者在车祸前,进行过癌症手术,术后多处转移气管压迫导致呼吸心跳骤停,目前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已转至重症监护室。
1、在保持呼吸道通畅和病人口部张开的位置下进行,
2、用按于前额一手的拇指与食指,捏闭病人的鼻孔,以防止吹入气体从鼻孔漏出。
3、抢救中自身深呼吸一口气后,张开口贴紧病人的嘴(要将病人的口部完全包住)。
4、用力向病人口内吹气(吹气要快而深),直到病人胸部上抬。
5、一次吹气完毕后,应立即与病人口部脱离,轻轻抬起头部,观察胸部,吸入新鲜空气,以便作下一次人工呼吸。同时松开捏鼻的手,以便病人从鼻孔呼气。
6、每次吹气量不应过大,否则可能造成肺泡破裂及胃胀气。对于小儿患者,急救者可用口将口鼻包紧吹气;如有口腔外伤或者其他原因不能进行口对口通气时,可采用口对鼻通气。
其实正常情况下,我们吸入的是空气,呼出的是二氧化碳。而病人需要的不是氧气吗?这该怎样解释呢?
而且人工呼吸时,被吸入的空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量还很少。再者人呼吸一次只能吸收大约4%的氧气。此时吹出的气体大部份是新鲜的空气也含有少部份的二氧化碳。而少量的二氧化碳还能刺激需急救者的呼吸中枢神经,有利于恢复呼吸。
因为这吹入的空气,能使肺内的压力增加,再通过胸外按压,就能达到肺内压的周期同房替升降,从而唤醒肺动力。此动力就能保证肺内空气与大气之间的交换与流通。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