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网

月到中秋打一五字俗语为什么(月到中秋打一数字为什么是0)

七月网4440

中秋节灯谜,帮帮忙,高悬赏

1、非典,非典,携手清除(打一字)

月到中秋打一五字俗语为什么(月到中秋打一数字为什么是0)

2、看上去很美(打一我国足球运动员2字)

3、“玄德请二人到庄”(打2字古礼仪用语)

4、遮住了花容月貌(打3字出版新词)

5、七日速变俏姿容(打一影星名)

6、宾客尽脱帽,洒泪来反思(打一音乐人,2字)

7、细雨如丝正及时(打古称谓二)

8、玄德先来,云长未到(打一田径运动员,2字)

9、此章节错误较少(打5字口语)

10、元宵隔日始营业(打4字出版名词,纸张类型)

11、战乱重圆何感叹(打9笔字)

12、不肖遭父笞,药疗得痊愈(打公安名词二)

13、太阳出来喜洋洋(打3字天文名词)

14、吾与一家人,离散又重逢(打一党史人物,2字)

15、“有连山”(打2字国际名词)

16、娘娘懿旨:刀下留人(打7字成语)

17、介入一部分(打2字音乐名词)

18、“夫妻本是同林鸟”(打4字电视剧)

19、滚滚长江东逝水(打2字手机品牌二)

20、文章不写半句空(打2字文学名词二)

21、不要江山要美人(打汽车品牌二)

22、寄人篱下为糊口(打16笔字)

23、“煌煌太宗业”(打一相声演员,3字)

24、做事手段好精明(打|3字教育机构简称)

25、曲意奉承不可取(打一港台歌星,2字)

26、还是分开吧(打一2字外国名)

27、这一章情节纯属虚构(打5字口语)

28、弃曹会刘本为云长心愿(打《三国演义》歌词一句)

29、高不成,低不就(打一金融机构名称)

30、早穿皮袄午穿纱(打医学名词一)

31、大会(打成语一)

32、不舒服(打成语一)

33、人比黄花瘦(打农业名词一)

34、中华民族繁荣昌盛(打近代烈士一)

35、天下谁人不识君(打我国地名二)

36、荐之于平原君(打成语一)

37、东京北京通贸易(打成语一)

38、未成油团(打外国著名小说一)

39、卷尾猴(打字一)

40、贞观之治(打电影演员一)

41、唐代瑰宝(打古代科学家一)

42、儿童节放假(打中成药名一)

43、并非阴历初一(打广西地名一)

44、孟母三迁(打杂志三)

45、家中添一口(打字一)

46、湖光水影月当空(打字一)

47、百病不单由口入(打外国故事片一)

48、千分之一百分之一(打字一)

49、因(打谚语一)

50、甜咸苦辣各味俱备(打字一)

51、魏蜀相争(打经济名词一)

52、只公开谜目(打出版名词二)

53、重点支援大西北(打字一)

54、到黄昏点点滴滴(打气象术语一)

55、座中泣下谁最多(打文学名词二)

56、山中无老虎(打法律名词二)

57、大胆改组(打鲁迅作品篇名一)

58、巧立名目(打字一)

59、专吃金木火(打医学术语一)

60、天苍苍、野○○(打白居易七言诗句一)

61、减四余二、减二余四(打字一)

62、遇水则清、遇火则明(打字一)

63、冷冷清清凄凄惨惨切切(打故事片二)

64、丫丫(打文艺名词一)

65、长安美女(此谜用心方能猜中,打词牌一)

67、凤凰台上凤凰游(打数学名词一)

68、为什么要控制人口(打成语一)

69、半价出售(打字一)

70、伐(打《十五的月亮》歌词二)

71、拦河坝(打字一)

72、羊叫(打词牌一)

73、蟋蟀对鸣(打《木兰辞》句一)

74、曲(打曹操诗句一)

75、分(打广告用语一)

76、他有你没有,地有天没有(打字一)

78、有凤凰而没有孔雀(打字一)

79、画中不是田(打字一)

80、(谜面空白无字)(打字一)

81、说与旁人浑不解(用红笔书写,打现代散文家一)

82、百年松柏老芭蕉(打成语一)

83、塞外秋菊漫野金(打中药名三)

84、谢绝参观(打常用语一)

85、夫人何处去(字)

86、一人一张口,口下长只手(字)

87、推开又来(字)

88、高尔基(打一字)

89、日近黄昏(打一中国地名)

90、珍珠港(打一中国地名)

91、大热天,猫,狗等都在气喘吁吁,只有羊在吃草。(成语)

92、有头无颈,有眼无眉,无脚能走,有翅难飞。(打一动物)

93、夏前它来到,秋后没处找,摧咱快播种,年年来一遭。(打一动物)

94、前有毒夹,后有尾巴,全身二十一节,中药铺要它。(打一动物)

95、同穿衣服同穿鞋(打一与人有关的东西)

96、一线相通,飞行空中(打一物)

97、一片全是草的地(打一植物名称)

98、两对听觉器官(打一音乐家名)

99、刽子手的嘴脸(打一两字官名)

100、开花结桃,桃不能吃(打一物)

答案:

1、排

2、张帅

3、备座

4、封面秀

5、周迅

6、洛兵

7、在下、小的

8、刘翔

9、这回差不多

10、十六开张

11、哉

12、严打、治安

13、日心说

14、伍豪

15、峰会

16、置之死地而后生

17、音阶

18、难舍真情

19、波导、海尔

20、|成语、实录

21、爱丽舍、皇冠

22、噙

23、李国盛

24、高招办|

25、阿杜

26、古巴

27、没有那回事

28、离合总关情

29、中行

30、日服二次

31、年幼无知。

32、适得其反

33、植物肥。

34、黄兴。

35、常熟、大名。

36、引人入胜。

37、日中为市。

38、羊脂球。

39、电。

40、唐国强。

41、李时珍。

42、六一散。

43、阳朔。

44、《为了孩子》《健康》《读书》。

45、豪。

46、古。

47、《白痴》。

48、伯。

49、有火就有烟。

50、口。

51、专利权。

52、封面、封底。

53、头。

54晚间有零星小雨。

55、独白,悲剧。

56、申诉、自首。

57、《明天》。

58、啰。59、水土不服。

60、两处茫茫皆不见。

61、园。

62、登。

63、《李双双》、《绝唱》。

64、二人转。

65、忆秦娥。

67、相似三角形。

68、多难兴邦。

69、催。

70、有你的一半,

也有我的一半。

71、汇。

72、声声慢。

73、唧唧复唧唧。

74、对酒当歌。

75、时间就是金钱。

76、也。

78、几。

79、十。

80、迷。

81、朱自清。

82、粗枝大叶。

83、天冬、前胡、地黄。

84、不同意见,

85、二

86、拿

87、摊

88、尚

89、洛阳

90、蚌埠

91、羊没吐气

92、鱼

93、布谷鸟

94、蜈蚣

95、人影

96、风筝

97、梅花(没花)

98、聂耳

99、宰相

100、棉花

气象谚语,并说出意思

1)认识自然和总结生产经验的谚语:如“长虫过道,大雨要到”、“东北有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

(2)认识社会和总结社会活动经验的谚语:如“人敬富的,狗咬破的”、“放虎归山,必有后患”。

(3)总结一般生活经验的谚语:如“寒从脚起,病从口入”、“早晨起得早,八十不觉老”。

中国谚语大全

◆一等二靠三落空,一想二干三成功。

◆一天不练手脚慢,两天不练丢一半,三天不练门外汉,四天不练瞪眼看。

◆十年练得好文秀才,十年练不成田秀才。

◆人在世上练,刀在石上磨。

◆人行千里路,胜读十年书。

◆人心隔肚皮,看人看行为。

◆力是压大的,胆是吓大的。

◆三天不念口生,三年不做手生。

◆口说无凭,事实为证。

◆湖里游着大鲤鱼,不如桌上小鲫鱼。

◆口说不如身到,耳闻不如目睹。

◆山里孩子不怕狼,城里孩子不怕官。

◆万句言语吃不饱,一捧流水能解渴。

◆山是一步一步登上来的,船是一橹一橹摇出去的。

◆千学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练。

◆久住坡,不嫌陡。

◆马看牙板,人看言行。

◆不经冬寒,不知春暖。

◆不挑担子不知重,不走长路不知远。

◆不在被中睡,不知被儿宽。

◆不下水,一辈子不会游泳;不扬帆,一辈子不会撑船。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生子,不知父母恩。

◆不摸锅底手不黑,不拿油瓶手不腻。

◆水落现石头,日久见人心。

◆打铁的要自己把钳,种地的要自己下田。

◆打柴问樵夫,驶船问艄公。

◆宁可做过,不可错过。

◆头回上当,二回心亮。

◆发回水,积层泥;经一事,长一智。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老马识路数,老人通世故。

◆老人不讲古,后生会失谱。

◆老牛肉有嚼头,老人言有听头。

◆老姜辣味大,老人经验多。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吃一回亏,学一回乖。

◆当家才知盐米贵,出门才晓路难行。

◆光说不练假把式,光练不说真把式,连说带练全把式。

◆多锉出快锯,多做长知识。

◆树老根多,人老识多。

◆砍柴上山,捉鸟上树。

◆砍柴砍小头,问路问老头。

◆砂锅不捣不漏,木头不凿不通。

◆草遮不住鹰眼,水遮不住鱼眼。

◆药农进山见草药,猎人进山见禽兽。

◆是蛇一身冷,是狼一身腥。

◆香花不一定好看,会说不一定能干。

◆经一番挫折,长一番见识。

◆经得广,知得多。

◆要知山中事,乡间问老农。

◆要知父母恩,怀里抱儿孙。

。。。。。

“蜘蛛挂网,久雨必晴”谚语由来

据观测,在我国许多地方。如见蜘蛛张网,阴雨天气将会转晴。如见蜘蛛收网,天气将转为阴雨。

蜘蛛能预测天气,主要是因蜘蛛对空气中湿度变化反应相当灵敏,在蜘蛛尾部有许多小吐丝器,吐丝器部分既粘又凉,当阴雨天气来临时,由于空气中湿度大,水汽多,水汽易在蜘蛛吐丝器部分凝结成小水珠,这样蜘蛛吐丝时感到困难,便停止放丝而收网。相反,当空气中湿度变小天气转好时,蜘蛛吐丝顺利,便张网捕虫了。

另据研究,蜘蛛的腿能感知20—50赫频率的声音,当天气转晴时昆虫易活动,飞行时发出的嗡嗡声,蜘蛛蛛很快就会发觉,所以便添丝织网,准备捕捉。这正是民间用“蜘蛛挂网,久雨必晴”谚语来观测天气晴雨的道理。

“早吃生姜晚吃萝卜,郎中先生急得哭”的谚语由来

来自:长征一号(苏州)

有一年,慈禧太后忽然得了重病,头痛,心痛,肚皮痛,病到奄奄一息的地步,急得满朝文武百官团团转。北京城里名医车载斗量,可是对西太后的病症,都束手无策。是没有本领吗?不是的,实在是责任太大,在用药上为难了,轻了不见效,重了怕万一失误,吃罪不起。所以,弄得慈禧太后的毛病一天危急一天,眼看就要横下来了。

新科状元是苏州人,奏了一本,说苏州有位祖传名医叫曹沧洲,绰号赛华佗,有妙手回春之术,将他请来,或许太后的福体可以转安。

曹沧州像个乡下佬,平常不欢喜开口,走路也是慢吞吞的。这天,他接到圣旨,顿时面如土色,抱着一家老小嚎啕大哭。他认定,西太后若不到不可救药的地步,是不会从京城到苏州来请他的,治不好西太后,医生要殉葬,自己这条命是有去无回了。可圣旨不能违拗,曹沧洲只好硬着头皮动身。他一到北京刚住下,就借口路上受了风寒,便卧床不起,其实生病是假:要摸慈禧太后生病的根子是真。头一件大事是查看她吃了些什么药?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慈禧太后每天吃的山珍海味不说,单是人参一项,日日恨不得泡在参汤里洗浴。还有燕窝、银耳,更是当饭吃。曹沧洲想到,医书上早有记载:“滋补过多,必然食阻中焦,中焦闭塞,危在旦夕。”找出病源,他的胆子大了,便去替慈禧太后看病了。

曹沧洲未用上好良药,单开了一味草头药,只写了五个大字:萝卜籽三钱。看得众御医当场发呆,个个舌头伸多长的,认为这个乡下郎中是进京来送死了。他们都懂药性,萝卜籽是括油的,西太后一向要滋补身体,这药分明不合西太后的心意,但是曹沧洲亲手撮药,亲手煎药,亲手送药到西太后的卧室前,等候她喝下去以后,这才回到住所休息。

西太后饮了三钱萝卜籽的药汤,当夜通了大便,第二天一早就起来了。她第一件事就是感谢神医曹沧洲,见面后恩赐曹沧洲九品顶戴,还要他骑马巡游京城,曹沧洲得了皇封,回乡时人未到家,地方官已经替他造好了三进房子。从此后,他在家专门为地方上乡亲看病,不但施诊,还要送药。逢人就劝人多吃萝卜,日子久了,苏州便有了"早吃生姜晚吃萝卜,郎中先生急得哭"的谚语了。

还有,谚语为人们对生产,生活中长期积累的经验进行描述的简练语言,这个就是它的来源。。

俗语,也称常言,俗话,这三者应该是同义词。俗语一词,已经普遍用作语言学的术语;常言一词,带有文言的色彩;俗话一词,则有口语的气息。

有的文章中偶尔也把俗语称作成语。俗语和成语都是汉语中的约定俗成的语言形式,二者关系密切。“约定俗成”这一成语,就包含着俗、成二字。但从学习的角度来看,它们还是各有特点的。试比较下列例句:

甲、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

乙、弱肉强食

甲、多年的老歪树,直不起来了

乙、积重难返

甲、后长的牛角,比先长的耳朵长

乙、后来居上

甲、捡了芝麻,丢掉西瓜

乙、因小失大

甲、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

乙、分道扬镳

甲、前怕狼,后怕虎

乙、畏首畏尾

甲、打破砂锅问到底

乙、刨根问底

甲、王八看绿豆,对上眼儿

乙、一见锺情

以上各组例句,甲、乙意思相同,甲为俗语,乙为成语。俗语以形象为主体;成语以精练为特色。俗语多为完整的句子,长短不一,运用时可以变通;成语多为四个字的稳定结构,形式整齐。俗语流行于人民群众的口头上,文字上保持着通俗的特点;成语多用作书面语,文字上趋向典雅。从这一比较中,可以从主要方面作出界定:俗语是以形象为主体的通俗的口语,它的结构形式相对稳定,而在实际运用中可以灵活变通。

这是俗语的主要内涵,就外延来说,它跟成语难免有交错的情况。俗语虽然以形象为主体,但也不排除精练;成语虽然以精练为特色,但也不排除形象。成语虽然绝大多数是四字结构,但也有一些是由四个以上的字组成的;俗语句式虽然长短不齐,但也有少量是由四个字组成的。俗语虽然多为口语,但已广泛进入文学作品,甚至哲学、科技图书中也经常用到;而随着人们教育水准的提高,成语在口语中也经常使用。这样,俗语跟成语,就可能互相渗透,存在着交错现象。如:

①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形象,八个字,成语→俗语)

②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形象,八个字,成语→俗语)

③雪上加霜(形象,四字,俗语→成语)

④习惯成自然(精练,五字,俗语→成语)

⑤不敢越雷池一步(形象,精练,七字,俗语←→成语)

俗语是口语型的,成语是书面语型的。这些语例,兼有俗语和成语的某些特点,看来俗语辞典、成语辞典都可以收录,好在这种情况并不算多。

俗语和成语,有时候也可能互相转化,并同时存在。例如:

①板凳没焐热←→席不暇暖

②打老鼠又怕碰破玉瓶儿←→投鼠忌器

③火烧眉毛顾眼前←→燃眉之急

④鸡蛋碰石头←→以卵击石

⑤鸡飞蛋打一场空←→鸡飞蛋打

⑥拉完磨杀驴←→卸磨杀驴

⑦鲁班门前弄大斧←→班门弄斧

⑧没喝过墨水←→胸无点墨

⑨怕噎了嗓子不吃饭←→因噎废食

⑩什么病吃什么药←→对症下药

①①一网打尽满河鱼←→一网打尽

俗语语句结构如果趋向整齐,就有可能转化为成语;成语如果增加形象化的成分,就有可能转化为俗语。俗语转化为成语,仍然可以保持它的形象性;成语转化为俗语,如果缺少形象,就要加以补充,往往转化为歇后语。(参见下文歇后语)俗语与成语,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俗语有俗语的优点;成语有成语的长处。俗语使得描写生动活泼,成语使得论述铿锵有力,都值得很好学习。

二,谚语和格言

有些图书把俗语、谚语并称为俗谚,把它们汇编在一起。汇编在一起是可以理解的,但二者并不相等。谚语只是俗语的一部分,它是一些总结知识经验,寓有思想意义的俗语。如:

①白酒红人面,黄金黑世心

②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③国家的事再小也是大的,个人的事再大也是小的

④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⑤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⑥金子碎了分量在

⑦靠山山倒,靠水水流

⑧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⑨墨是可以磨浓的

⑩男人有钱就变坏;女人变坏就有钱

①①人心齐,泰山移

①②咬人的狗是不露牙的

①③只要功夫深,铁尺磨成针

格言也总结知识经验,寓有思想意义。但仔细区分,仍稍有不同。格言所总结的知识经验主要是社会方面的,多属逻辑思维,是哲理性的语句,常出自名人名著;而谚语总结的知识经验不限于社会方面,也包括自然科学、生产实践(如农谚),它出自人民群众之口,多属形象思维,是文学性的语言。这种区别,应该把格言归入书面语一类,把谚语归入口语一类。但是,也难免有交错的情况。

甲,满招损,谦受益(书面语)

乙,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口语)

甲,有志者事竟成(书面语)

乙,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口语)

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书面语)

乙,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口语)

以上三组,严格地说,甲为格言,乙为谚语。但是,由于人们教育水准的提高,这些带有文言色彩的格言也进入了口语。我们只能尽可能地加以区分,而不得不承认,实际上存在一些交错现象

俗语中一部分为谚语,另一部分是描述性的语句,它们并没有总结知识经验,而只是表述一种情态。如:

①不认这壶酒钱

②不知道哪头炕热

③蝉曳残声过别枝

④横挑鼻子竖挑眼

⑤眉毛胡子一把抓

⑥起大早,赶晚集

⑦求爷爷,告奶奶

⑧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

⑨摇头不算点头算

⑩中看不中吃

①①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①②走了穿红的,来了穿绿的

这一部分语句是描述性的,跟总结知识经验的谚语不同,而又无确定的术语,现在只是笼统地称为俗语,实在有必要把它跟谚语区别开来,给它一个确定的名称。

有的图书称之为“惯用语”,但所涉及的语言现象,却是“俚语”,如:背靠背、开夜车、乱弹琴、磨洋工、冤大头,等等。笔者以前在《俗语五千条》的前言中,曾用“熟语”来称呼描述性的俗语。熟语这一术语的定义,也不十分明确,有的辞典又把它当作高于俗语、成语的术语来使用,而它本身又跟“俗语”的读音近似,某些方言区甚至就是同音词,作为术语,自身有不足之处。再三斟酌,觉得不如用“俚语”来代替。

俚语,这个术语有时跟俗语相混,俚俗并称。这个“俚”,跟“乡里”之“里”有关,望文生义,也就是里人(乡下人)的意思。俚语常指带有方言色彩的土语。既然它有时跟俗语相混,而“惯用语”实际上又多指俚语,不如就借用“俚语”一词,来专指这些描述性的俗语。

四,歇后语、俏皮话

歇后语、俏皮话,基本上是同义词。歇后语是语言学上的术语,俏皮话是口头上的称呼。

歇后语形式上是半截话(前半为形象或事例,后半为解释、说明),实际上是要把话说得更形象些,更具体些。因此,歇后语应该包括在俗语之内。不过,歇后语中的形象常常是漫画式的,带有戏谑调侃的色彩。它用种种修辞手段,对字、词、语、句(包括俗语本身)加以修饰,使之生动活泼。因而跟谚语、描述性俗语(改称俚语),又有些不同。如:

①水仙不开花,装蒜(修饰词)

②猫哭耗子,假慈悲(修饰词组)

③大水冲了龙王庙,自己人不认自己人(修饰句子)

④木匠戴枷,自作自受(修饰成语)

⑤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修饰俗语本身)

有些成语,为了增强形象性,往往会转化成歇后语。

①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②金弹子打鸟,得不偿失

③绿绸缎上绣牡丹,锦上添花

④磨道里走路,没头没尾

⑤螃蟹过河,七手八脚

⑥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⑦屎壳郎变知了,一步登天

⑧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

⑨阎王爷出告示,鬼话连篇

歇后语良莠不齐,有些歇后语内容和形象,均不见佳,有一部分,甚至是语言垃圾,不宜滥用。有些常用的歇后语,形象较好,前后结合得比较紧密,已经跟谚语、描述性的俗语(俚语)近似。如:

①黄鼠狼看鸡,越看越稀(前为形象,后为解释,经验之谈→谚语)

②竹篮子打水,一场空(前为形象,后为解释,描述性俗语→俚语)

③芝麻开花,节节高(前为形象,后为解释,描述性俗语→俚语)

综上所述,谚语,俚语(描述性的俗语),歇后语,这三部分构成俗语的整体。俗语属于口语型的语句,与书面语型的成语、格言有所区别,它们是汉语的口语和书面语的两大系统。

谚语是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的固定语句,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教训的结晶。谚语虽然简单通俗,但反映的道理却非常深刻。

歇后语

歇后语,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智慧与趣味语言,也是民间爱用的一种语法。

歇后语是广大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象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象谜底,十分自然贴切。

例如:

一个巴掌打不响--<孤掌难鸣>;

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

在一般的语言中。通常只要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

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的是在唐代。《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就已提到过有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表现,远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了。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意思是说,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这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最早的歇后语。

我们有理由认为,这是当时流行在民间的俗语,是出于一般人民的生活经验。这类古代的歇后语,虽然很少见于文字记载,但在民间流传相信是不少的。如钱大昕《恒言录》所载:"千里寄鹅毛,物轻人意重,复斋所载宋时谚也。"这类歇后语,直到今天还继续为人们所使用。

在研究歇后语的渊源时,有些语言学家和语言学专著还述及其它有关名称。如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将歇后语列入"藏词"格一节介绍;郭绍虞在《谚语的研究》中,指出歇后语源起于"射覆语"(类似猜谜的一种形式);另外一些书上又列出诸如"隐语"、"谜语"、"谚语"、"缩脚语"、"俏皮话"等名称。加以比较,大都揭示出其中一些共同之处和相异之点。关于歇后语的分类,向无定说。何况还有不少歇后语,一身兼有几种性质,要划分得十分科学,是比较困难的。为了便于查阅,我们将歇后语条目中凡带有谐音字的归入一类,其余的按照比喻部分的性质分为三类。

第一,谐音类。如:

空棺材出葬-<目(木)中无人>

小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

这类歇后语,是利用同音字或近音字相谐,由原来的意义引申出所需要的另一个意义。这类歇后语,往往要转几个弯,才能领悟它的意思。因而也更饶有兴味。

第二,喻事类。如:

弄堂里搬木头-<直来直去>

冷水发面-<没多大长劲>

这类歇后语,是用实在的或想象的事情作比方。如果对设比事情的特点、情状有所了解,也自然能领悟后半截的"谜底"。

第三,喻物类。如:

秋后的蚂蚁-<蹦达不了几天>

棋盘里的卒子-<只能进不能退>

这类歇后语,则是用某种或某些物件作比方。了解设比物的性质,也就能领悟它的意思。

第四,故事类。如

楚霸王举鼎-<力大无穷>

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这类歇后语,一般是引用常见的典故、寓言和神话传说等作比方。上述两例,只要知道项羽、曹操故事的,一般也能了然。

遇有交叉兼类情况的,则归入其特点更为明显的一类。如

纸糊的琵琶-<谈(弹)不得>

这一歇后语兼喻物、谐音,现归入谐音类。

歇后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

回答者:kgdxk-董事长十六级9-518:49

◆一等二靠三落空,一想二干三成功。

◆一天不练手脚慢,两天不练丢一半,三天不练门外汉,四天不练瞪眼看。

◆十年练得好文秀才,十年练不成田秀才。

◆人在世上练,刀在石上磨。

◆人行千里路,胜读十年书。

◆人心隔肚皮,看人看行为。

◆力是压大的,胆是吓大的。

◆三天不念口生,三年不做手生。

◆口说无凭,事实为证。

◆湖里游着大鲤鱼,不如桌上小鲫鱼。

◆口说不如身到,耳闻不如目睹。

◆山里孩子不怕狼,城里孩子不怕官。

◆万句言语吃不饱,一捧流水能解渴。

◆山是一步一步登上来的,船是一橹一橹摇出去的。

◆千学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练。

◆久住坡,不嫌陡。

◆马看牙板,人看言行。

◆不经冬寒,不知春暖。

◆不挑担子不知重,不走长路不知远。

◆不在被中睡,不知被儿宽。

◆不下水,一辈子不会游泳;不扬帆,一辈子不会撑船。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生子,不知父母恩。

◆不摸锅底手不黑,不拿油瓶手不腻。

◆水落现石头,日久见人心。

◆打铁的要自己把钳,种地的要自己下田。

赞美莲藕的俗语

头刀韭,花香藕,新娶的媳妇,黄瓜纽。”这是流传于苏北水乡的一首民谣,说的是世上四大鲜,话虽粗俗失雅,道的却是实情,所谓话糙理不糙,大抵如此。

“花香藕是夏季打头条的小吃。”我的一位好朋友在回忆童年时光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这个吃食,我能想象他在写这段文字的时候,喉结必定上下滑动,像发动机上新涂了润滑油的曲轴。

所谓“花香藕”,顾名思义,就是荷花盛开时节长出来的藕,这个“香”字,不单指的是荷花的香,还应该包括藕的香味。新出水的花香藕,最嫩,最脆,也最甜,一口咬下去,嘎嘣一声,满嘴的浆汁,没半点的渣滓,更没半点的“藕断丝连”——它的丝还没长出来。它让人想起汪曾祺老先生笔下的“棒打萝卜”,花香藕也是那样的鲜脆易碎,一不小心摔到地上,就再不容易捡起。

水乡的孩子鲜有没吃过花香藕的,不过,大多不是通过正当渠道,正而八经地坐在餐桌前很斯文地吃,需要自力更生,通过自己的“劳动”才能获得。每年大暑过后,满塘青绿的荷叶间冒出一朵两朵或红或白的荷花时,嘴谗的孩子就知道,又有花香藕可吃了,便悄悄贴着塘边蹚下水去,瞅准一朵盛开的白荷花(只有白花下面长出来的藕才香脆可口),一个猛子扎下去,再冒出头来的时候,手里就多了一条粗如小儿臂的白藕,就用塘水略洗一洗,迫不及待地一口咬下去——所以,最先尝到花香藕滋味的,并不是那些衣冠楚楚、正襟危坐在餐桌边上的人。

记忆中吃花香藕最畅快的一次,当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的一个夏天,那年,我随岳母去宝应县的氾水镇办事,在一个老乡家里住了整整一个星期。氾水紧靠大运河边,境内有万亩荷荡,我去的时候正值荷花盛开,接天的荷叶伞盖一样遮挡着水面,景致颇为壮观迷人。然最让我着迷的还是那个星期老乡家的午饭桌,必不可少的是一道凉拌花香藕片,一大盘细细切过的雪白藕片,洒了一点白糖,在那样炎炎的大热天,看上去就很清凉,让人赏心悦目,一筷子下去,更是满嘴生津,至今想起来,齿颊间还是忍不住会有液体渗出。

花香藕不但味道鲜美,模样也生得好看,细细长长,鲜嫩洁白,绝无半点瑕疵。过去读书人形容美人的胳膊漂亮,常用一个词叫做“藕臂”,我猜,这个“藕”必定就是花香藕,不然,老熟的莲藕赤褐色的表皮上布满了深色的斑点,哪儿能配得上佳人柔弱的资质?

在莲藕的一生中,这盛夏的花香藕,当是它最洁白无暇的少年时光。

月到中秋,这个时候的莲藕,还是可以生吃,只是比起盛夏的花香藕来,稍许有了些渣滓,不是那么爽口,也有了一点藕断丝连的感觉;更多的时候,人们是把它弄熟了吃,可以炒藕片,也可以包上肉做成藕夹,在油锅里炸了吃;我家常吃的一种,是把莲藕切成细丁,同米一起下锅煮稀饭吃,也很好吃。

这个时期的莲藕,进入了它的青年时期,就像一个青年少妇,虽然还有些许生涩,却已经有了让人回味的内容。

每年的中秋佳节,敬月的物品中,除了苹果、梨子、石榴、葡萄等时令水果,必不可少的还有一节一节的莲藕。在这些诸多上供的物品中,我总觉得还是这莲藕与月最近,它最能让我真切地感觉到月中女神嫦娥的存在,想到她曾经也是个普普通通的女人。莲藕与女子的关系,并不仅仅只是我上述所说的“藕臂”那样简单,民间有句俗语叫做“女子三日不断藕,男子三日不断姜”,颇能说明莲藕与女子关系的密切,另有一个事实,更能说明莲藕与女人的关系非同一般,这便是女人在生孩子后是生冷俱忌的,惟独不忌生藕。因此,在敬月用莲藕这个习俗上,我便觉得,是否更多的是因为月宫嫦娥是女儿身的缘故?

莲藕真正成熟是在寒露过后,这个时候荷叶早就枯黄,一枝枝枯荷萧瑟地立于水面,全然没有了夏日的鲜活与生气,让敏感的人见了顿生世事沧桑之感。水已经很凉了,凉得让人下不了手,让大人最头疼的小孩子玩水事件早就成了过去,就是赶他下去他也不去。但还是有人下水了,就是那些崴藕人,他们穿着长长的皮衩,顺着枯叶,用脚在塘底烂泥里细细地踩,时不时地弯下腰,从水中扯出一两枝粗壮结实的莲藕来。小时候我经常会在水边看这些崴藕人崴藕,他们的动作让我着迷。

寒冷的冬夜,我有时从单位加班回家,昏黄的街灯下总会有个小火炉明灭地闪着火光,炉上一口铁锅里热腾腾地煮着大半锅深赫色的莲藕,买上一节,捧在手里,顿时连心都热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