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无信不立是谁说的,人无信不立是谁说的话

七月网60

诚信立身之本,处世之基

人无信不立是谁说的,人无信不立是谁说的话

在泱泱华夏的五千年文明史中,“人无信不立”这句箴言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历经千年而愈发熠熠生辉,它如同一面照妖镜,映射出人性的光辉与暗淡,是每一个中国人心中不可或缺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一、溯源求本,探寻“人无信不立”的原始出处

要探究“人无信不立”的起源和出处,我们不得不回到古代中国的经典文献中去寻找答案。《孟子·离娄上》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这段话虽然未直接提及“人无信不立”,但它所蕴含的深邃思想却与之息息相关,这里的“诚”,指的是真诚、诚实的态度;而“信”,则是指信用、信誉,孟子强调,真诚是自然的法则,追求真诚是做人的原则;而信誉则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础,没有信誉的人很难在社会立足。

后来,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也多次提到了“信”字,他在《史记·季布栾布列传》里写到:“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句话用比喻的方式说明了信誉的重要性,季布是汉朝时期的名臣,他性格耿直,为人侠义好助,只要是他答应过的事情,无论有多大困难,他都会设法办到,因此在楚地享有盛名,楚汉相争时,季布是项羽的部下,曾几次献策,并使刘邦的军队吃了败仗,刘邦当了皇帝后,想起这事,就气恨不已,下令通缉季布,但季布隐姓埋名,到山东一家姓朱的人家当佣工,朱家明知他是季布,仍收留了他,后来,朱家又到洛阳去找刘邦的老朋友汝阴候夏候婴说情,刘邦在夏候婴的劝说下撤消了对季布的通缉令,还封季布做了郎中,不久又改做河东太守,有一个季布的同乡人曹邱生,专爱结交有权势的官员,借以炫耀和抬高自己,季布一向看不起他,听说季布又做了大官,他就马上去见季布,季布听说曹邱生要来,就虎着脸,准备发落几句话,让他下不了台,谁知曹邱生一进厅堂,不管季布的脸色多么阴沉,话语多么难听,立即对着季布又是打躬,又是作揖,要与季布拉家常叙旧,并吹捧说:“我听到楚地到处流传着‘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样的话,您怎么能有这样好的名声传扬在梁、楚两地的呢?我们既是同乡,我又到处宣扬你的好名声,你为什么不愿见到我呢?”季布听了曹邱生的这番话,心里顿时高兴起来,留下他住几个月,作为贵客招待,临走,还送给他一笔厚礼,后来,曹邱生又继续替李布到处宣扬,季布的名声也就越来越大了。“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句话可能就是从这里演变而来。

二、深入解读,“信”的内涵与价值

“信”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是人与人之间建立信任关系的基础,它体现在一个人的言行举止之中,包括诚实守信、遵守承诺、言行一致等方面,诚信如同一座坚固的灯塔,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如同一把神奇的钥匙,开启成功的大门。

在现代社会中,“信”的价值更加凸显,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信用成为了一种重要的资源,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都必须遵守信用规则,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支持,一旦失去信誉,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都将面临巨大的困境。

三、信之实践,知行合一

“人无信不立”,不仅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行动准则,它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做到知行合一,言行一致。

我们要在思想上重视诚信的重要性,要时刻牢记诚信是为人处世之本,是赢得尊重的关键,在行动上要践行诚信原则,在签订合同或达成协议后要按时履行义务;在交往中要真诚待人、守信用等。

我们还应该树立诚信的风尚,通过自己的言行来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人一起讲诚信,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积极推广诚信的理念和方法,让更多的人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

四、案例分析,汲取智慧

在历史长河中不乏因诚信而成就一番伟业的人物。“曾子杀猪”的故事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曾子的妻子要去集市购物,年幼的儿子也吵着要去,为了安抚儿子的情绪,妻子答应回来杀猪给他吃,妻子回来后曾子便捉猪来杀,说不能欺骗儿子,这一举动既体现了曾子对儿子的关爱和诚信的态度也教育了儿子要诚实守信。

五、结语与展望

“人无信不立”,这句古老的话语犹如黄钟大吕,穿越时空的隧道,传递着古人的智慧与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它像一面镜子,让我们每个人都看到了自己的行为举止是否诚信。

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我们更应该深入理解“信”的内涵,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以身作则,树立诚信的典范,引领社会风气;作为企业应该坚守诚信经营的原则,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作为政府应该加强诚信建设,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

展望未来,“人无信不立”这句古训将永远熠熠生辉,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不断前行,在诚信的道路上书写更加精彩的人生篇章!

标签: #信用 #立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