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莫桑比克被称为什么国家
开放分类:地理、旅游、非洲、简介、国家

国名:莫桑比克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Mozambique)。旧译“莫三鼻给”。
国旗: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3∶2。靠旗杆一侧为红色等腰三角形,其中有一颗黄色五角星、一本打开的书和交叉着的步枪和锄头。旗面右侧为绿、黑、黄三色的平行宽条,黑色宽条上下各有一白色细条。绿色象征农业和财富,黑色代表非洲大陆,黄色象征地下资源,白色象征人民斗争的正义性及所要建立的和平事业,红色象征争取民族解放的武装斗争和革命。黄色五角星代表国际主义精神,书本象征文化教育,步枪和锄头象征广大劳动者和武装部队的团结及其共同保卫、建设祖国。
国徽:呈圆形,圆面上有打开的书本、步枪和锄头图案,寓意同国旗;下方的波纹象征海洋;中间有放射光芒的太阳图案,象征革命和建设的新生活。圆周由齿轮和玉米、甘蔗环饰,象征工业和农业;顶端有一颗红色五角星,象征国际主义精神;底部的红色绶带上写着“莫桑比克共和国”。
国家政要:总统阿曼多·格布扎(Armando Guebuza),2005年2月宣誓就职。
自然地理:面积79. 9万平方公里。位于非洲东南部,南邻南非、斯威士兰,西界津巴布韦、赞比亚、马拉维,北接坦桑尼亚,东濒印度洋,隔莫桑比克海峡与马达加斯加相望。海岸线长2630公里。高原、山地约占全国面积3/5,其余为平原。地势从西北至东南大致分为三级台阶:西北部是高原山地,平均海拔500-1000米,其中宾加山高达2436米,为全国最高点;中部为台地,高度在200-500米之间,有岛山散布其间;东南部沿海为平原,平均海拔100米,呈带状分布,北窄南宽,总面积33万平方公里,是非洲最大平原之一。河流众多,赞比西、林波波等大河均自西向东注入印度洋,富水力资源。马拉维湖是莫同马拉维之间的界湖。海岸线长2,630公里,滨海多沼泽、沙洲和红树林。大部属热带草原气候,年降水量600-1,500毫米,北部多于南部。森林约占领土的四分之一。
人口:莫桑比克人口约有18,000,000人(2000年),有马库阿-洛姆埃、绍纳-卡兰加等60多个部族。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有19.7人。绝大多数属班图语系的马库阿人、聪加人、马拉维人、马绍纳人等。官方语言为葡萄牙语,主要部族有自己的语言。大多数人信奉原始宗教。
简史:公元13世纪,马绍纳人在现津巴布韦和莫桑比克一带建立莫诺莫塔帕王国,16世纪初国势渐衰。1505年遭葡萄牙殖民者入侵,建立殖民据点。1700年沦为葡的“保护国”,1752年葡设总督进行统治,曾称葡属东非洲。1884—1885年莫被划为葡殖民地。1951年葡将其改为“海外省”。1891年巴卢埃族举行起义,坚持了25年之久,1964年9月25日莫解放阵线领导人民开展反葡殖民统治的武装斗争。1974年9月7日莫解阵同葡政府签署了关于莫桑比克独立的《卢萨卡协议》。1975年6月25日正式宣告独立。首任总统萨莫拉。萨莫拉死于空难后希萨诺继任总统。由于政见分歧,有德拉卡马领导的莫抵抗运动与政府进行了十多年的游击战,全国一片混乱,到处都是地雷。1993年联合国维和部队进驻莫桑比克,1994年举行大选,希萨诺成为总统。1990年11月改国名为莫桑比克共和国,实行多党制。
政治:现行宪法于1990年11月30日生效。宪法规定:以多党制取代一党制,实行党政分开和司法独立;总统由全民直接选举产生,任期五年,只能连任两届。
经济:绝大多数居民从事农业,农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0%。粮食主产玉米、薯类;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甘蔗、剑麻、腰果、茶叶、椰子、烟草等,是非洲最大腰果生产国。牲畜中羊居多。工业占国民生产总值三分之一,以食品、纺织、农产品加工为主,还有炼油、炼铁、水泥、轮胎、车辆装配和修理等企业。矿业开采煤、铁、钽铁矿等,尚有铀、铜、金、镍、钴等矿藏。钽铁矿品位居世界首位。出口腰果、蔗糖、茶叶、椰干、木材、棉花等。进口机器、车辆、消费品、钢材、原油和油品等。各主要港口皆有铁路干线分别通南非、津巴布韦、马拉维、斯威士兰等邻国,过境运输量大,是重要国民收入来源。
与中国关系: 1975年6月25日,莫桑比克同中国建交。2004年4月,希萨诺总统对中国进行工作访问。
行政区划:全国分为10省一市,即德尔加杜角省,尼亚萨省,太特省,楠普拉省,赞比西省,索法拉省,马尼卡省,伊巴扬巴内省,加扎省,马普托省,直辖市首都马普托。全国有23个城市,主要有马普托市,贝拉市,楠普拉市等。
莫桑比克港。在东北部,印度洋莫桑比克海峡中一个近岸的珊瑚岛上。人口约1万。建于1508年,是全国最古老的城市和海港, 1907年前曾是葡萄牙的殖民据点和对外联系重要口岸。因港口水浅,与内陆联系不便,随其他港口的兴起而衰落。有烟草加工、榨油等小型工业。多历史文物,以古碉堡、教堂等出名。
二、莫桑比克的概况
国名:莫桑比克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Mozambique)。旧译“莫三鼻给”。
国旗: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3∶2。靠旗杆一侧为红色等腰三角形,其中有一颗黄色五角星、一本打开的书和交叉着的步枪和锄头。旗面右侧为绿、黑、黄三色的平行宽条,黑色宽条上下各有一白色细条。绿色象征农业和财富,黑色代表非洲大陆,黄色象征地下资源,白色象征人民斗争的正义性及所要建立的和平事业,红色象征争取民族解放的武装斗争和革命。黄色五角星代表国际主义精神,书本象征文化教育,步枪和锄头象征广大劳动者和武装部队的团结及其共同保卫、建设祖国。
国徽:呈圆形,圆面上有打开的书本、步枪和锄头图案,寓意同国旗;下方的波纹象征海洋;中间有放射光芒的太阳图案,象征革命和建设的新生活。圆周由齿轮和玉米、甘蔗环饰,象征工业和农业;顶端有一颗红色五角星,象征国际主义精神;底部的红色绶带上写着“莫桑比克共和国”。
国家政要:总统阿曼多·格布扎(Armando Guebuza),2005年2月宣誓就职。
自然地理:面积79. 9万平方公里。位于非洲东南部,南邻南非、斯威士兰,西界津巴布韦、赞比亚、马拉维,北接坦桑尼亚,东濒印度洋,隔莫桑比克海峡与马达加斯加相望。海岸线长2630公里。高原、山地约占全国面积3/5,其余为平原。地势从西北至东南大致分为三级台阶:西北部是高原山地,平均海拔500-1000米,其中宾加山高达2436米,为全国最高点;中部为台地,高度在200-500米之间,有岛山散布其间;东南部沿海为平原,平均海拔100米,呈带状分布,北窄南宽,总面积33万平方公里,是非洲最大平原之一。河流众多,赞比西、林波波等大河均自西向东注入印度洋,富水力资源。马拉维湖是莫同马拉维之间的界湖。海岸线长2,630公里,滨海多沼泽、沙洲和红树林。大部属热带草原气候,年降水量600-1,500毫米,北部多于南部。森林约占领土的四分之一。
人口:莫桑比克人口约有18,000,000人(2000年),有马库阿-洛姆埃、绍纳-卡兰加等60多个部族。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有19.7人。绝大多数属班图语系的马库阿人、聪加人、马拉维人、马绍纳人等。官方语言为葡萄牙语,主要部族有自己的语言。大多数人信奉原始宗教。
简史:公元13世纪,马绍纳人在现津巴布韦和莫桑比克一带建立莫诺莫塔帕王国,16世纪初国势渐衰。1505年遭葡萄牙殖民者入侵,建立殖民据点。1700年沦为葡的“保护国”,1752年葡设总督进行统治,曾称葡属东非洲。1884—1885年莫被划为葡殖民地。1951年葡将其改为“海外省”。1891年巴卢埃族举行起义,坚持了25年之久,1964年9月25日莫解放阵线领导人民开展反葡殖民统治的武装斗争。1974年9月7日莫解阵同葡政府签署了关于莫桑比克独立的《卢萨卡协议》。1975年6月25日正式宣告独立。首任总统萨莫拉。萨莫拉死于空难后希萨诺继任总统。由于政见分歧,有德拉卡马领导的莫抵抗运动与政府进行了十多年的游击战,全国一片混乱,到处都是地雷。1993年联合国维和部队进驻莫桑比克,1994年举行大选,希萨诺成为总统。1990年11月改国名为莫桑比克共和国,实行多党制。
政治:现行宪法于1990年11月30日生效。宪法规定:以多党制取代一党制,实行党政分开和司法独立;总统由全民直接选举产生,任期五年,只能连任两届。
经济:绝大多数居民从事农业,农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0%。粮食主产玉米、薯类;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甘蔗、剑麻、腰果、茶叶、椰子、烟草等,是非洲最大腰果生产国。牲畜中羊居多。工业占国民生产总值三分之一,以食品、纺织、农产品加工为主,还有炼油、炼铁、水泥、轮胎、车辆装配和修理等企业。矿业开采煤、铁、钽铁矿等,尚有铀、铜、金、镍、钴等矿藏。钽铁矿品位居世界首位。出口腰果、蔗糖、茶叶、椰干、木材、棉花等。进口机器、车辆、消费品、钢材、原油和油品等。各主要港口皆有铁路干线分别通南非、津巴布韦、马拉维、斯威士兰等邻国,过境运输量大,是重要国民收入来源。
与中国关系: 1975年6月25日,莫桑比克同中国建交。2004年4月,希萨诺总统对中国进行工作访问。
行政区划:全国分为10省一市,即德尔加杜角省,尼亚萨省,太特省,楠普拉省,赞比西省,索法拉省,马尼卡省,伊巴扬巴内省,加扎省,马普托省,直辖市首都马普托。全国有23个城市,主要有马普托市,贝拉市,楠普拉市等。
莫桑比克港。在东北部,印度洋莫桑比克海峡中一个近岸的珊瑚岛上。人口约1万。建于1508年,是全国最古老的城市和海港, 1907年前曾是葡萄牙的殖民据点和对外联系重要口岸。因港口水浅,与内陆联系不便,随其他港口的兴起而衰落。有烟草加工、榨油等小型工业。多历史文物,以古碉堡、教堂等出名。
2008年4月,迫于美国的压力,莫桑比克政府拒绝中国货轮“安岳江”号在该国港口靠岸卸货,因为据称船上转载有运往津巴布韦的军火。美国政府认为这批货物将用于支持不受美国政府欢迎的津巴布韦穆加贝政府。
2008年5月16日,莫桑比克为中国5.12汶川大地震中受灾的中国人民援助4万元人民币,是第14个为我国提供援助的国家。以该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397美元计,这也是尽最大努力帮助中国人民抗击此次地震灾害的国家之一。中国人民感谢莫桑比克人民的无私帮助,并会珍惜双方的友谊!
位于非洲东南部,莫桑比克与马达加斯加之间的莫桑比克海峡是世界上最长的海峡,全长1670公里。
这里是大啖金枪鱼和海鲜的天堂,这里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腰果之乡”。这个听起来有点陌生的国家,没有著名的名胜古迹,但有着独特的非洲风情。
葡萄牙人也许没有想到,五个世纪前他们从巴西带来的几颗腰果种子,竟在这里舒适地开花结果。试种成功后,人们纷纷引种,当地数量众多的猴子也推波助澜,在迁移中将种子四处传播。
和大多数炎热、干燥的非洲国家不同,莫桑比克气候温和,少涝旱灾害,充沛的阳光和稳定的气温最适合腰果树的生长。腰果给莫桑比克人带来可观的财富,莫桑比克也因此成为“腰果之乡”。难怪在这里,腰果的图案随处可见,有关腰果的歌曲、诗歌和小说更是脍炙人口。
不说不知道,莫桑比克有着丰富的海洋资源,北部鲨鱼种类繁多。这里的海滩也非常漂亮,首都马普托海滩,海水明净,海岸线漫长。从海边往海里走约一两百米,海水也仅仅漫过胸膛,当地人给这片海滩起了个很好听的名字——“阳光海滩”。每逢退潮,露出大片的沙洲,阳光暖暖地照着,仿佛金色的海洋。
要看真正的印度洋,需从马普托驱车三四个小时到达比列尼(BILENI),这是外国游客最喜欢的度假场所。每天在这里看日出日落、大浪翻滚,有种到了世界尽头的心情。
三、莫桑比克的首都是哪里
马普托,莫桑比克首都,位于莫桑比克国土南端,临印度洋马普托湾。面积53.7平方千米(包括郊区),人口约100.6万。始建于1544年。1887年建镇。 1907年成为葡属东非首府。莫桑比克独立后定为首都。现为莫桑比克政治、经济中心。有较大的炼油厂和面粉厂,还有锯木、制糖、轧棉、水泥、烟草加工等工业。东非主要港口之一。 2018年5月,第十五届(2018)中外避暑旅游目的地排名发布,马普托排名第96位。
马普托,莫桑比克首都,最大港市。旧名洛伦索-马贵斯。位于国土南端,临印度洋马普托湾。北邻莫桑比克城市赛赛,西邻斯威斯兰首都姆巴巴内。面积53.7平方千米(包括郊区),人口约100.6万。始建于1544年。1887年建镇。1907年成为葡属东非首府。莫桑比克独立后定为首都。现为莫桑比克政治、经济中心。有较大的炼油厂和面粉厂,还有锯木、制糖、轧棉、水泥、烟草加工等工业。东非主要港口之一。港阔水深,码头长3033米,可同时停靠21艘海轮。以转运南非、津巴布韦、斯威士兰的过境运输为主,输出煤、石棉、蔗糖、棉花、剑麻、椰干等。港区主要码头泊位有11个,岸线长3275米,最大水深为12.8米。装卸设备有各种岸吊、可移式吊、集装箱吊、重吊、装船机、输送带及拖船等,其中岸吊最大起重能力为60吨,重吊达80吨,拖船的功率最大为2350kW。港区有散杂货堆场容量达43万吨,集装箱可储存1300TEU,油罐容量为20万吨。装卸效率:谷物每天2900吨,煤每天装5000吨,糖每天卸1万吨。本港转口区始建于1980年。1992年集装箱吞吐量达1.3万TEU,年货物吞吐量约2500万吨,其中约90%为中转货物。主要出口货物为煤、铁、石棉、铬、锰、玉米、蔗糖、水果、剑麻及棉花等,进口货物为木材、化肥、燃料、机械及粮食等。在节假日中元旦不工作,其余节假日仍正常工作。铁路通南非和津巴布韦。公路通全国主要城镇。有国际航空站。有大学、自然历史博物馆、动物园和植物园等设施。为海滨疗养地。气候宜人,风光漪丽。城西的马托拉是以炼油为主的卫星城。
马普托属热带草原气候,上午盛行西南或南风,下午为东北或东南风。年平均最高气温为30摄氏度,最低气温为14摄氏度
OK,关于莫桑比克概况和莫桑比克介绍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