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网

日本海豚湾事件(日本海豚湾事件简介)

七月网1500

一、全球怎样看待海豚湾事件

日本的“海豚湾”——太地町海豚捕猎又一次引发了我们的关注。以宽吻海豚为代表的小型鲸类并不濒危,其数量也并未遭受捕猎的威胁,合理有限无痛猎杀原本是可以接受的——但是,海湾围猎这一猎杀方式并非如此,而且很多海豚并没有快速处死,而是被送去了世界各地的水族馆。在这里,它们的命运,恐怕更加凄惨。

日本海豚湾事件(日本海豚湾事件简介)

又到了每年太地町海湾被血染红的日子。日本和歌山县太地町,以海豚湾之名为世人所知。

海豚湾,因路易·西霍尤斯(Louie Psihoyos)指导的纪录片THE COVE闻名于世,这部片子获得了第82届奥斯卡奖最佳纪录长片奖。

从艺术和观点输出的角度来说,这部影片是十分成功的。互联网上也因此出现了一浪又一浪的针对捕鲸行为的谴责。压力如此巨大,以至于在2009年“太地町海豚捕杀季”里,除去被卖给各国海洋馆用作表演的之外,不少宽吻海豚(Tursiops truncatus)被放回了大海。根据一个叫做“保护日本海豚”(Save japan dolphins)的机构统计,2011-2012年度太地町捕杀的海豚数量约为756头,而电影上映前的2008-2009年度,这一数据是1484头。请注意,虽然日本渔民的捕鲸行为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但其实大规模捕杀小型鲸类的行为并不只出现在日本,丹麦、加拿大等国也存在类似的“屠杀”。他们的猎捕对象分别是长肢领航鲸(Globicephala melas)和一角鲸(Monodon monoceros),场面之血腥并不亚于太地町——只不过,相比丹麦的法罗群岛,日本捕猎的商业化程度不可同日而语。(详情请见《丹麦捕杀“卡德龙海豚”,到底什么情况?》一文)

丹麦法罗群岛的捕鲸活动,捕杀对象是长肢领航鲸。

而且,和丹麦等地的快速直接猎杀相比,日本无论是捕猎过程还是鲸的结局,都要复杂得多。

合法的捕猎行为,与残酷的屠杀方式

日本和鲸、特别是大型鲸类之间的关系,一直争议不断。日本渔民每年都会绕开国际捕鲸委员会(IWC)的禁令,以“科研”为幌子到南大洋猎捕灰鲸、大翅鲸和长须鲸。这确实是一种可耻的行为,那些大型鲸类的生存状况十分糟糕,现存的大翅鲸可能已经不足12000头,而且它们的繁殖率很低,这使它们的种群恢复速度极慢。

问题在于,包括海豚在内的小型鲸类,和大型鲸类的命运并不相同。目前日本、丹麦和加拿大的小型鲸类捕杀行为,本身确实是合法的,也难以站在生态角度谴责——因为它们的数量并未受到捕猎的影响。

《海豚湾》这部电影中多次指责IWC不把宽吻海豚等小型鲸类列入禁捕名单,但IWC这样做确实有理由——宽吻海豚分布极广,十分常见,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它列入“无危”,并估计全世界种群数量至少也有600,000只,西北太平洋约有168,000只,哪怕仅日本海岸也有4万只,太地町的捕杀量无法造成影响。将其列入禁捕名单,似乎并不合理。

当然,海豚在动物界里相当聪明,上翘的嘴唇又让人觉得它们好像永远在微笑,但是这些显然不能构成摧毁他人传统和经济模式的充分理由。我们能做的,仅仅是基于生态保护和动物福利的原则,确保这一捕猎没有对整体种群产生冲击、确保捕猎过程不对动物产生折磨和痛苦。显然,把海豚驱赶到狭小的海湾里,数天不供给食物,这样的具体捕猎方式违背了动物福利的基本原则。但是很多海豚没有变成盘中餐,而是被卖给了世界各地的水族馆动物园,这样它们经历磨难总该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了吧?

呆在水族馆里会比出现在餐盘里更幸运吗?自1938年第一个以海豚表演为卖点的水族馆开业以来,类似的商业机构在世界各处遍地开花。看过海豚表演的读者很难想象它们的真正处境。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欧美各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规范以保证这些海洋哺乳动物演员的基本生存。按照欧洲水生哺乳动物协会(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Aquatic Mammals)制定的规范,一个容纳5只海豚的水池最小面积为275平方米,水深不得低于3.5米。换句话说,比人体量大一倍的海豚的最小生存空间仅有50平米大的一间房子大小。你可以想象一下,它们在那里生活得多憋屈。科学界也早有是否应该禁止海豚展演的讨论。(2011年4月29日《科学》文章《把海豚养在海洋馆合适吗?》)

终于,1985年澳大利亚政府出台报告,建议停止鲸类表演;同年维多利亚州成为第一个全面禁止海豚表演的州。1993年,英国最后一家海豚馆关门。2005年,智利和哥斯达黎加下令禁止一切鲸类的圈养活动。

海豚湾里被活捕的海豚,近半死在中国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的“海豚馆”正在大江南北遍地开花。随之而来的是媒体上隔三差五可以见到这样的“感人故事”———人们又成功把异物从海豚的胃里取了出来。曾经有一位海洋哺乳动物饲养员这样对我抱怨:“好好的海豚,谁会没事儿吃气球玩儿呢?”。

此类报道屡见报端,背后的数字却不为人知

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自然保护监测中心(UNEP-WCMC)的数据,从1975年到2012年,日本报告出口了668头活海豚,其中,330头出口到中国大陆,46头到韩国,34头到美国,27头到香港,25头到台湾,其它国家进口数量较少。由于缺乏监管,国内饲养的鲸类的处境我们并不了解。在国内一家大型动物标本制作机构的库房里,我看到了很多来自国内各个海洋馆的鲸豚尸体标本——宽吻海豚、白鲸、长肢领航鲸。

2010年2月24日,在美国奥兰多海洋世界,29岁的雄性虎鲸(Orcinus orca)“体力控”(Tillikum)将女驯兽师道恩·布兰楚(Dawn Brancheau)拖入水池溺死,这起悲剧被拍成了纪录片《黑鱼》(Blackfish)。虎鲸是体型最大的海豚,也许“体力控”只是用一种极端的方式告诉人们,虽然它们嘴角永远迷人的上翘,但它们并不高兴。

从《海豚湾》到《黑鱼》,鲸豚表演背后的黑幕正在被揭开

1.这部纪录片本身就是为了揭露太地町大肆捕杀海豚的行为,呼吁人们保护海洋动物,所以别谈什么政治色彩太浓重不客观,你要是觉得自己很明白,觉得影片不好那么请你去拍一个客观的出来,你行你上(微笑)

2.影片上映之前太地町是没有对捕杀海豚有任何限制行为的,影片中也提到了,只要是他们看见的海豚,一只都不放过。当地居民和政府共同分瓜利益,一年可以盈利几百万美金。即使是捕海豚,少量就已经足够他们衣食无忧,而毫无限制的见一只杀一只以达到如此高昂的盈利,这是正确的行为吗?影片所表达的观点也是一样,美其名曰是传统,其实只是红了眼,否则早应该有所节制。

3.该影片播出后全球的呼声很大,迫于压力太地町捕杀海豚的行为已经有很大节制,足以说明这部电影对于世界和海洋动物保护的意义。

4.别谈什么没了传统居民生存就有问题,全村人都只会杀海豚,别的什么都不会干?生存手段那么多,没有了这种“传统”,人也照样能活。

5.大多数对影片和呼吁禁止捕杀产生质疑的人从根本上都是站在人类的角度出发,认为人类站在食物链顶端,弱肉强食,杀海豚跟杀鸡鸭鱼一样。而我现在要说,这件事的根本压根不在于什么自然法则,大肆的捕杀最终会导致越来越多的生物灭绝,影片也有说明,一旦鲸类灭绝,将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多大的影响,同样也会严重影响人类的生活。

6.我们杀猪杀鱼杀鸡,第一,现在市面上的家禽海鲜基本都是养殖,不停地繁殖不会影响到人类和生态环境。而海豚和鲸鱼都是野生动物,懂什么叫野生吗?它们也会繁殖,但再这么屠杀下去数量只会越来越少。第二,海豚肉含有大量的汞,吃了会对身体造成巨大伤害,因此不能食用,也就是说我们对于海豚的需求远远小于对鸡鸭鱼的需求,那么杀那么多做什么?出售不了的海豚肉被发放到各个学校,毒害孩子孕妇,我只能说,你开心就好

7.关于影片中私自放生被囚禁海豚的问题,别跟我说什么违反规定,都是扯淡。我们来做一个假设,你的亲人或孩子被囚禁起来,为了人类自己的利益对他百般折磨做实验,你心痛吗?你会不会哪怕被拘捕也要救他出来?这些人也一样,他们爱海豚,为他们心痛,就好像海豚是他们的亲人一样,所以他们宁愿冒着生命危险也要把这些被困的海豚放生。而所谓的规定和法律都是人定的,我人类说什么就是什么,即使你是为了它好,但你违反了我定的规矩就不行,因为我是人(微笑)

8.影片中拍到海豚和潜水者一起嬉戏,为冲浪者驱赶鲨鱼,他们主动亲近人类,这些丝毫没有夸大成分。海豚从来没有伤害过人类,甚至帮助人类,而我们给他们的只是屠杀、囚禁、关在海洋馆训练供人们观赏。大家都心知肚明长期的训练给海豚带来的伤害和死亡率,为了人类的享乐不顾动物的感受和死活,这是对的吗?我们可以通过电视、文字各种方式了解大自然,还不够吗?

9.几百年的残忍捕杀,美其名曰是传统,其实只是继续滥杀的借口,你以为他们真的不知道这样不好吗?他们害怕暴露,阻止拍摄,跟踪,就是因为他们知道这种行为是被人唾弃的,而他们还要继续这么做并且认为这是对的,因为他们世世代代都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从小就耳濡目染着捕海豚的“传统”,看着周围所有人杀戮动物而长大的孩子,你认为他会怎么想?只会是世世代代的延续,对从不伤害人类的无辜动物进行残忍的屠杀。

人类真的应该好好反思,不要再说什么物竞天择自然规律了,我们现在的生活已经衣食无忧,还不够吗?把所谓的传统当做肆意捕杀海洋动物的借口,说到底都是为了一己私利,现在的大自然已经越发不堪一击,污染了海洋土地,又祸害野生动物,这些都是应该的吗?希望那些喊着影片不客观,传统习俗应该得到保护的人,多想想人类自己的问题,能够明白问题的根本不在于传统也不在于物竞天择,而是人类的自私。

二、谁知道日本太町湾大量屠杀海豚事件

1、豚湾事件--奥巴瑞曾出演批判性讲述日本和歌山县太地町围捕海豚问题的美国纪录片《海豚湾》。该片拍摄于2009年,由,奥巴瑞主演,记录了太地町当地的渔民每年捕杀海豚的经过。

2、太地町(tǐng),是日本和歌山县东牟娄郡的一町,是世界知名的捕鲸、屠杀海豚的地区。

3、尽管发生海豚屠杀的太地町地区是一个自然保护区,但日本以及国际法律却规定这种做法是合法的。虽然海豚和鲸鱼一样同属一个物种,但是国际法律只规定禁止捕鲸,却没有禁止捕杀海豚。所以,日本人不仅捕杀海豚,还公然藐视国际法规关于禁止捕鲸的规定,对鲸鱼进行大肆捕杀。

4、江户年代,本地出身的豪族武士和田赖元首创了捕鲸方法,被誉为日本"捕鲸之父"。据历史资料记载,作为武士的他主张"兵法捕鲸",将鲸鱼当作战场上的"敌酋"。捕鲸还要"运用战术",自此奠定了太地町特有的捕鲸习俗。这被人形象地称为"鲸合战",也就是用战斗的方式和精神挑战巨大的自然界对手---鲸鱼。

5、捕鲸除了能养家糊口之外,还可以彰显武力和强硬、体现勇敢精神。当地民风素来直率、彪悍、尚武,捕鲸被称为是一种勇敢者的职业,以家传为主的捕鲸技术被看作是一种"珍贵的手艺"。捕鲸需要人们团结协作,因而当地人认为捕鲸可以让人际关系和谐,让人更具有合作精神。按照当地人的说法,古时对于贫穷的渔民而言,捕捉鲸鱼和捕捉其他鱼类没有什么不同。

6、当鲸鱼被置换为海豚,当传统的"出渔"被置换为"利用噪声对途经这片海域的所有海豚实行一种残酷的驱赶和围捕",渔民们所捍卫着的早已不再是所谓的"传统",而是利益背后日趋冷硬和自欺的麻木与偏执。

三、日本如何对待海豚湾事件

“拍这部片子就好像在亲历一场谍战剧”

十几只惊恐的海豚被渔网堵在海湾中,日本太地町渔民用渔叉将它们一只只刺死,然后拖上渔船,海水被鲜血染成了红色。这是纪录片《海豚湾》中的一个镜头,电影记录了日本西部一个名叫太地町的渔村捕杀海豚的真实过程,影片目前已被列入“2010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15个候选入围名单中。近日,《海豚湾》导演路易·皮斯豪斯在接受《外滩画报》专访时表示:“拍摄这部片子的过程,就好像在亲历一场谍战剧。”

日本南部渔村太地町,三面环海,风景宜人,到处可见以海豚为标志的建筑、路标以及海豚形状的轮船。初来乍到者甚至日本本土观光客,都会误以为这是一个热爱海豚的小镇。谁能想到,美丽的海湾背后,竟隐匿着一个从未被世人发现的海豚屠宰场。

每年9月至次年2月的捕鲸季,也是海豚遭受捕杀的季节。每天傍晚,太地町的渔民们驾着十几艘小船开往海豚聚集的海口,从船上将一根长杆置入海中,不断敲打并制造出一排声浪,目的是让海豚这种主要依靠敏锐听觉生存的动物受到惊吓。随后,渔民们会开船将海豚驱赶到用渔网封锁的礁湖之中。

第二天清晨,来自全球各地的贸易商会前来挑选适合在水族馆进行表演的海豚。一头特别聪明的海豚可能会卖出10万英镑的高价。一旦这些贸易商挑选完毕,剩下的海豚就只能等待被屠杀的命运。渔民们会用长钩刀砍杀海豚,用削尖了的长枪将其刺伤,然后拉上小船。

受到惊吓的海豚在海湾凹口内四处游窜,周围的海水已被海豚的血水染成红色。有些母海豚为了告知幼海豚有危险并试图保护它们时,往往发出极度痛苦的鸣叫。绝望的叫声加上触目惊心的血水,让这一幕显得即凄惨又血腥。

由于大量失血,再加上疼痛难忍,这些受伤的海豚往往会失去活力;这时渔民会将它们拉上渔船,割断它们的喉咙,或者砍开它们的脊髓。更多的海豚则会被留在船上,任其自然死亡。

自2005年起,美国海洋摄影师、“海洋保护协会”创办人路易·皮斯豪斯(Louie Psihoyos)连续三年往返美国与日本太地町。2008年9月,他与伙伴们终于在这个四处张贴着“禁止拍摄”、“危险”等字样标语的海港小镇,通过摄影机镜头记录下血色“海豚湾”的惊天秘密。这也是他导演生涯的处女作。

“海豚也在鲸类之列,但它是不受国际反捕鲸协会(IWC)保护的小型鲸类。很多时候,它成为拯救人类的天使,但是人类却没能好好保护它。”皮斯豪斯向《外滩画报》道出拍摄《海豚湾》的原因。皮斯豪斯告诉记者,目前,日本政府允许本国渔民每年捕杀2万只海豚。但他认为,日本公布的官方数据太过“保守”。“我们估计,被捕杀的海豚数量应该超过3.2万头,太地町这个仅有3500人的小渔村每年就要捕杀大约2000只。”

去年夏天,《海豚湾》在美国上映,引发剧烈反响,国际社会纷纷谴责太地町血腥屠杀海豚的行为。美国知名电影人、第25届圣芭芭拉国际电影节执行主席罗格·德林称赞说:“无论出于电影制作考虑,还是基于生态环保考虑,今年没有一部电影能与《海豚湾》媲美。”目前,该影片已被列入“2010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15个候选入围名单中。最终入围名单将于2月2日公布。

2005年,在一次顶级海洋哺乳动物专家与会的座谈会上,导演皮斯豪斯结识了本部影片的主人公——理查德·奥巴瑞(Ric O’Berry),后者是当今世界最权威的海豚音学家。那次大会,奥巴瑞本应是主要发言人之一。正当皮斯豪斯满心期待听奥巴瑞的演讲时,他却在即将登台前一分钟被大会的赞助方——“海洋世界”(Sea World,旗下拥有众多世界海洋公园的经营权)请出座谈会。生性敏感的皮斯豪斯察觉到,此事另有隐情。他辗转打听到,原来奥巴瑞被剥夺发言权,是因为“海洋世界”担心他谈论有关太地町屠杀海豚的事。

就这样,皮斯豪斯第一次知道,在日本一个美丽的海湾中,隐藏着一个不可告人的秘密。

此后三年,皮斯豪斯跟随奥巴瑞以观光客的身份频繁进入太地町。“最头疼的地方是怎么千方百计躲避警察的盯梢。”皮斯豪斯回忆说,他们第一次进入太地町是在2005年6月,当时他们戴着口罩,弯着身子开车,尽量做到不引人注目。

去的次数多了,当地警方开始盯上这几个“老面孔”。“你们是不是来这里搞反捕鲸或海豚的活动?”“你们不得进入禁区!”……《海豚湾》影片中,奥巴瑞在下榻的当地洗浴中心接受三个便衣警察的盘查。

每天白天,皮斯豪斯一行人一旦外出,都会发现跟踪他们的警车,最多的时候有7辆警车。皮斯豪斯只得想办法与他们周旋——先把常开的那辆车停在某个街角,然后换到另一辆车,由一个日本朋友开车,躲避警察的注意。“当时感觉自己就像007。”皮斯豪斯打趣道。

太地町的捕豚海域是一个天然的堡垒,那里三面是悬崖。要到达那一海域,必须经过几条隧道以及环绕着铁丝网的高墙,铁丝上挂满“禁止进入”的标牌。附近的高山上时刻会有警察出没,也有带刀的渔民。白天,皮斯豪斯是不敢贸然行动的。“不是我夸张,如果那些渔民发现我们的真实目的,肯定会杀了我们。”

夜幕降临,皮斯豪斯带着全副武装开始秘密行动,夜视镜、热感摄像机以及加密无线电接收装置,这些军事领域才用到的设备成了他们的利器。2006年及2007年,皮斯豪斯花费了很长时间用于侦察、计划,但遗憾的是,他始终无法在白天进入禁区,拍摄下当地渔民屠杀海豚的影像资料。

有一天,皮斯豪斯走进太地町的一间寺庙。他发现,寺庙的前面有一个干石庭院,僧人把石头耙平,中间保留了几个大石头,供来自世界各地的人看着它们冥想。突然间,皮斯豪斯有了主意:“能否为石头安上‘眼睛’?”

皮斯豪斯的一名好友是美国好莱坞特效公司“工业光魔”的模型制作负责人,皮斯豪斯赶紧给他打个电话,告诉他想把高清摄影机藏在石头里的想法。结果,那名负责人爽快地答应下来。最终,那位好友为他制作了十多个大小不一的石头模型。“这真是珍贵的艺术品,涂成灰色之后,没人能看出其中的蹊跷。”

2008年,皮斯豪斯聚集了一支堪比“十一罗汉”的精英团队,他们佯装成一个摇滚乐团,再次进入太地町。“这就像一次秘密的军事行动。从某种程度上说,它也的确是。”皮斯豪斯告诉记者,正是由于之前的谨小慎微,才换来了成功的机会。“一旦被日本人发现我们的真正目的,就别想再踏进太地町一步。”

“十一罗汉”的精英团队包括有加拿大潜水女王、曾获得8次世锦赛冠军的曼迪·雷·克鲁谢克(Mandy·RaeCruickshank)和她的潜水员丈夫,他们负责在水下悄悄安装摄像机和水听器;曾在《加勒比海盗》中出演主帆手的美国演员查尔斯·汉伯顿(Charles Hambleto)在剧组里担任“反盯梢”的角色,他的武器是一架军用热感摄影机,即便一点点震动,这台神奇的热感摄影机都能捕捉下来;还有一位曾担任加拿大空军技师的电学专家,制作了一架海豚式样的无人驾驶飞艇,该遥控飞艇下方隐蔽处装有陀螺稳定式的高清摄影机。

最终,摄制组成功地在太地町海底、屠宰湾的山头和树林里安装了各种摄像头。镜头下,捕鱼船缓缓地在静止的方格中移动,原本蔚蓝色纯净的海水,瞬间漫出大片大片鲜红的血色,最后整个海湾都被刺眼的红色所浸染,海豚们此起彼伏的跳跃、挣扎,发出惨烈的哀叫声。挥舞着长枪的渔民们,好像没有灵魂、没有知觉,他们将死去的海豚尸体用铁钩一具具挑上船。第二天,第二轮屠宰再次上演……

许多看过电影的观众都表示,影片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就是太地町海湾像血一样鲜红的海水。

去年11月东京电影节,太地町当地渔民“不断联系”日本政府,试图阻挠影片上映。他们称《海豚湾》的摄制未经允许,是对这个拥有400年海豚渔猎史小镇的“侮辱”。

“海豚的微笑,是世界上最大的误会”

两名在太地町生活的民众告诉皮斯豪斯,当地渔民把食用海豚肉视作“传统”,海豚肉甚至还是当地学校午餐肉的一部分。

《海豚湾》中揭露:海豚肉含有汞、镉、滴滴涕、戴奥辛和聚氯联二苯等致癌物质,一些切割好的海豚肉的汞含量可能会超过安全限度的5000倍。如此高含量的汞会对人的神经系统造成很严重的伤害,甚至会导致食用者精神失常。但是,这些海豚肉大都被贴上其他品种肉类的标签,出现在世界各地超市里,被毫不知情的人们食用。

“我们是以人道的方式捕杀海豚的。”影片中,一位日本渔业局的高层官员面对摄制组的镜头,平静地表示,“我不认为海豚肉会引发同样的悲剧(汞中毒)。”此后,摄制组在这位官员的头发上做了测试,轻易地检测出了汞元素的存在。

海豚是有记载以来唯一会主动拯救人类的可知野生动物。在古希腊,海豚受到法律保护,如果伤害它们会被处以死刑。

导演皮斯豪斯自己曾被海豚救过一命。当时他正在海底拍摄一群海豚,并不知道一头双髻鲨正悄然尾随。正当双髻鲨伺机发动攻击,这群海豚突然游到他和双髻鲨之间,顶开了那头鲨鱼。“海豚救了我的命。虽然我听过很多海豚拯救人类的故事,但从未想过这件事情会发生在我自己身上。”皮斯豪斯回忆到,“然而我们现在拯救海豚的唯一方式却是证明我们已经把它们的生活环境污染,让它们的肉变得有毒而不能食用。这真的是人类唯一能做的吗?”

贯穿电影的另一条主线是主人公理查德·奥巴瑞的故事和他的深深忏悔。奥巴瑞至今最后悔的事就是自己在1962年一手创办了电视节目《海豚的故事》,他认为正是这个节目让利欲熏心的人看到了靠贩卖海豚获利的可能。

1964年,《海豚的故事》每周五晚上七点半准时在美国的电视台播出,无数美国观众被他训练的五只雌性小海豚深深吸引,奥巴瑞也凭借这档高收视率的节目成为美国最著名的海豚训练师。10年后,《海豚的故事》停播,五只海豚被送入迈阿密水族馆。没过多久,一只名叫“凯西”的海豚因为情绪低落而自杀。“海豚的每一次呼吸都是有意识的。所以,当生命变得无法忍受时,它会选择不再呼吸来结束生命。”奥巴瑞眼睁睁地看着“凯西”游到他的臂膀里,直视着他的眼睛,深深呼出一口气,却不再呼吸了。“凯西”之死让奥巴瑞下定决心,结束如日中天的海豚训练师生涯,用之后的生命来赎罪。

“我本应攒足钱,把它们从水族馆里买走,放它们自由,那才是正确的事情。而我却每年买一辆保时捷。我在很长很长的时间里都处于那样的愚昧中。”电影中,奥巴瑞说这些话时,眼神凝重。

在奥巴瑞看来,海豚的微笑是世界上最大的误会。“有时候爱真的是一个很奇怪的词。我们以为自己爱了,却不知道对别人造成了伤害。”奥巴瑞告诉《外滩画报》。在《海豚湾》影片里,水族馆内海豚跳跃、观众欢呼的背后,是鱼房中摆放着的一瓶瓶治疗海豚溃疡的抗酸剂和胃泰美,海豚的胃病是因为过度紧张的表演造成的。“如果每个人都知道,欢呼声对于海豚敏锐的听觉来说是一场折磨,知道海豚微笑背后的绝望,海洋世界将不再是梦幻乐园的代名词。”

影片最后,70多岁的奥巴瑞顶着满头白发,胸前挂着一台移动电视,屏幕上放映的正是太地町渔民屠宰海豚的录像。他就这样踏进国际反捕鲸协会会场,走到各国代表前无声地抗议,被带走也没有任何反抗;他还这样走上东京涩谷的十字街头,在人潮中静静地伫立着……终于,一个人停下脚步,接着,两个、三个,驻足观看的人越来越多。这是导演本人最满意的镜头。

关于日本海豚湾事件,日本海豚湾事件简介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