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网

嘉兴粽子特点(嘉兴粽子特点介绍英文视频)

七月网4520

一、嘉庆粽子有什么特点

嘉兴粽子以糯而不烂、肥而不腻、肉嫩味香、咸甜适中而着称。嘉兴粽子选料十分讲究,肉粽采用上等白糯、后腿瘦肉、徽州伏箬,甜粽则用上等赤豆“大红袍”,通过配料、调味、包扎、蒸煮等多道工序精制而成。有肉粽、豆沙、蛋黄等几十个花色品种。如今,嘉兴粽子因其滋味鲜美、携带方便、食用方便而备受广大旅游者厚爱,有“东方快餐”之称。

嘉兴粽子特点(嘉兴粽子特点介绍英文视频)

嘉庆粽子的原料:1.5公斤的糯米,125克红豆(20个粽子的量),蜜枣;

1、将糯米和红豆洗干净后拌在一起,并装入一个漏筐中控水,控干后拌入适量白糖。

2、两条粽叶方向相对叠在一起(叶尾作顶端,上面那条光面朝上,下面那条光面朝下),在中间稍靠右手的位置折叠并旋转,粽叶顶端就互相叠起形成一个漏斗,注意“漏斗”下面要紧密,否则煮完可能变成漂着粽叶的糯米汤了。

4、在“漏斗”中加上一两颗蜜枣,然后手捏“漏斗”将其上表面整成一个三角形,再把粽叶顶端当作盖子盖到这个三角形上,盖子两边宽出的部分向下折紧,顶端余出的部分顺势缠在最近的那个角上,粽子就成形了!

5、用一根红线顺着粽身麻利地缠了几圈,红线间隔均匀地裹住了粽子。

6、粽子一个个包好后,放进高压锅,用水淹没。上气压阀后,等上40分钟,就可以出锅了!

二、粽子有什么特点

人们对吃粽子的看法,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佳节,在这一天,民间会举办赛龙舟,家家户户也会一起包粽子,煮咸鸭蛋吃,粽子是必不可少的,下面为大家分享人们对吃粽子的看法。

众所周知,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端午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吃粽子成了不可避免的传统习惯,要增添生活的美好感,有时候形式感还是必须得有的。

还记得我第一次吃粽子还是非常小的时候,大概只有几岁吧,在我外婆家吃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个粽子。粽子的外观感觉很是Q萌,棕叶独特的包裹方法,至今都没有学会,当时只是觉得非常神奇,食物还可以这样包着吃。很有和大自然亲切的感觉,有点像竹筒饭,利用自然界中的植物来进行加热食物,吃起来美味有趣。

剥开外面一层层的粽叶后就可以看到饱满鲜嫩的粽子了,热腾腾的香气里面扑鼻而来。但是现在都非常不喜欢剥开粽叶黏糊糊的感觉,容易把手弄脏,但不妨碍它成为童年回忆的一部分,非常的有亲切感。在外婆家,端午节围绕着一群家人,一起吃着粽子,非常美好的记忆。

我依稀记得第一次吃的粽子是蜜枣味,也是一款非常经典的粽子口味了。蜜枣味的粽子吃着很甜,吃多了会有点感觉油腻,糯米包裹着里面的各种馅,不咬下去你永远不知道是什么口味,阿甘说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我觉得粽子也像极了生活。要问我第一次吃到粽子现在回忆起来是什么感觉,我觉得就是童年时代幸福快乐的感觉。

随着现在生活条件的提高,人们对普通的食物已经越来越不满足了,什么消费都在升级,不仅要食物营养健康还要饭店装修豪华环境好,美食需要色香味俱全,什么都需要上档次。但是我觉得最重要的不是吃什么,最重要的是和谁吃,以及当时的心情。

这样好的美食不仅好吃美味还赏心悦目,遇到中国的传统节日,比如端午节,就应该一家人团团圆圆坐下来一起吃饭,一起吃粽子,这样不管你吃到什么馅的粽子,都是最美味的。

端午吃粽子,现在人们普遍公认的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传说,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

老百姓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知体,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一“筒粽”的由来。

早在春秋时期粽子就出现了,到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

而最初粽子的寓意是用作祭祖及神灵的,因道为古人认为,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必须在每年的五月五日举行祭祀活动,以除瘟、驱邪、求吉祥。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改变,人们过端午节吃粽子都是承袭传统的表现。不同的地区粽子的种类很多,然而,吃粽子的意义都是一样的。

其实端午节吃粽子主要是为了纪念屈原。当年屈原因为秦攻打楚都,它悲愤交加、对国家彻底死心,于是就投江自尽。村民们为了纪念和保护他的躯体,不让江中的鱼侵蚀屈原的尸体,于是就向江中投入一些食物。

但是这些食物很快就会被鱼儿吃光,又一次开始侵蚀屈原的尸体。于是大家想出了一个办法,就用粽叶和糯米裹在一起,然后投入江中,这样鱼儿吃起来比较困难,吃的`非常慢,所以就很好的保护了屈原的躯体。因此这个习俗延续到现在,到了端午节的时候,大家都会吃粽子,主要就是为了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

在南方地区端午节的时候,家家都户户都会包肉粽。肉粽主要是用肥瘦相间的五花肉来包的,肉需要先提前腌制一下,然后将切好的五花肉放入到糯米当中一起包裹。煮出来的肉粽,吃上去肥而不腻,精肉软烂,非常的好吃。尤其是浙江嘉兴的肉粽在全国都是非常有名的。

北方人比较喜欢吃甜的粽子,所以在包的粽子里面会加入蜜枣,这样煮出来之后,蜜枣的香甜味就会渗入到糯米当中,一口咬下去可以吃到蜜枣的香甜以及蜜枣的软糯口感,这在北方也是非常受欢迎的一种口味的粽子。

白米粽其实就是普通的糯米包裹而成的,里面没有放任何的馅料,所以煮出来之后,除了有粽叶的清香之外,没有其他的味道。但是它的吃法有很多,可以蘸着白糖吃,可以把它切成片,放在油锅里面炸着吃,也可以在上面淋上一些红糖汁来吃,特别的好吃。

这种从古传到今的文化习俗,也是被大家尊重和传承的。所以现在到了端午节,全国各地的人们都会开始包粽子,吃粽子,同时也会举办一些民俗活动来庆祝端午节,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将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古称“角黍”,“盖取阴阳尚相苞裹未分散之象也。”传说是为祭投屈原而发明的。最早记载见西晋周处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粽”字本作“糉”,芦叶裹米也;又名角黍或作粽。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民族英雄屈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把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竹筒装米,投入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也就是所谓的竹筒饭。

《初学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晚间梦见一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的官名),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了,以后可用艾叶包住,将五色丝线捆好,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于是,人们便以“菰叶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传,逐渐发展为我国端午节食品。

三、嘉兴的粽子为什么那么有名

嘉兴粽子,是嘉兴著名特产,嘉兴传统名点,具有悠久历史。嘉兴粽子以糯而不糊,肥而不腻,香糯可口,咸甜适中而著称。尤以鲜肉粽最为出名。嘉兴粽子因其滋味鲜美,携带方便,食用方便而备受广大旅游者厚爱,有“东方快餐”之称。嘉兴粽子的历史源远流长。六、七千年前,先民们孕育了长江下游太湖流域早期新石器文化的代表——马家浜文化,这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源头之一,也是我国稻作最早的起源地之一。汉唐以来,嘉兴发展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主要的稻作区,被誉为“天下粮仓”。唐李翰在《嘉兴屯田政纪绩》中云:“嘉禾一穰,江淮为之康;嘉禾一歉,江淮为之俭。”(见清《嘉兴府志》记载“唐·李翰的《嘉兴屯田政纪绩》”)清·嘉兴府知府许瑶光重辑《嘉兴府志》卷三十三《物产》中提到:19世纪中叶时,嘉兴府地区所产的糯米品种就有诸如:白壳、乌簔、鸡脚、虾须、蟹爪、香糯、陈糯、芦花糯、羊脂糯等三十几个品种(见清《嘉兴府志》“糯米”内容)。同时,嘉兴历史上还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猪生产基地,肉鸡和鲜蛋产量和质量也很高。这些丰富优质的农副产品原料,为发展各类花色粽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这也是后来形成五芳斋粽子独特品质的一个重要因素。作为一种民俗食品,粽子在嘉兴一带流播的历史,至迟可以追溯到明代。明朝《万历秀水县志》卷一云:“端午贴符悬艾啖角黍饮蒲黄酒,妇女制绘为人形佩之曰健人,幼者系彩索于臂。”(见明《万历秀水县志》)明朝《崇祯嘉兴县志》卷十五云:“五日为端阳节,祀先收药草,食角黍。”(见明崇祯《嘉兴县志》)。而且,随着民间习俗的传承发展,粽子的制作技艺也日渐成熟。明《续修四库全书》(二一五·子部·谱録类)第111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中“易牙遗意”二卷([明]韩奕撰)卷下云:“粽子—用糯米淘净夹枣柿轧银杏赤豆以茭叶或箬叶裹之。”“又法:以艾叶浸米裹谓之艾香粽子,凡煮粽子必用稻柴灰淋汁煮亦有用些许石灰煮者欲其茭叶青而香也。”(《续修四库全书》)到了清代,嘉兴民间在清明、端午节食粽的习俗更为具体丰富。清代项映薇着王寿、吴受福增补《古禾杂识》卷一云:“清明日,攀柳条插户钚,小儿女发间缀柳叶。俗竞以是日前后上墓祭扫,五芳斋焚烧纸钱;村人聚观,分饷角黍。”“重午日,梁间贴朱砂辟邪符,胆瓶供葵花、艾叶,正午饮菖蒲雄黄酒。闺人作蟾蜍袋、蒜葫芦、金蜘蛛、绢老虎、钗梁缀、健人符;市上筛锣击鼓,跳黑面钟馗、红髯天师;南湖观竞渡。”“[寿案]是日食角黍,谚云‘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卷三云:“寒食节,有青团灰粽。乡人则作茧团,其形如茧,以祈蚕也。立夏节有麦芽团;端午节有端午粽;七夕有馓子、油堆;中秋有荤素月饼;重阳有栗糕,上插小红旗四面;腊月祀灶有汤团、赤豆饭;新岁有年糕、元宝、寿桃等制。”(见《古禾杂识》内容8至9页、32页)直至清朝末期,嘉兴一带城乡,每逢过年、过清明节、过端午节,几乎是家家户户都要包粽子。不仅自己家人作为节令食品,而且还作为礼品馈赠亲友,甚至成为老百姓日常食用的点心食品,在许多城镇都出现了专售粽子的店铺。《古禾杂识》卷二云:“[受福增]禾城四门,风景各殊。昔谚有曰‘北门米脚子,南门大粽子,西门叫花子,东门摆架子。’盖北市向多米行;南市极短,止通乡儎,无大店铺,仅见粥糕团小经营,而某家角黍最大,乡下人竞趋之。”(见《古禾杂识》内容25页)可见,当时,粽子已然成为民间流传甚广的美食。除了传统习俗对嘉兴粽子的流播产生重要影响外,嘉兴地区悠久灿烂的点心文化也推动了粽子制作技艺的发展。嘉兴粽子受“嘉湖细点”茶食的制作技艺影响颇深。明朝中叶,东吴西浙,饮食丰富奢华,嘉兴湖州一带的茶食品种丰盛而且做得十分精巧细腻,被称为“嘉湖细点”,驰名江南。周作人《再谈南北的点心》一文记云:“点心招牌上有常用的两句话,我想借来用在这里,似乎也还适当,北方可以称为‘官礼茶食’,南方则是‘嘉湖细点’……”至清朝末期,茶食品种之多不可胜数,粽子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嘉兴粽子特点和嘉兴粽子特点介绍英文视频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