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岳飞死后竟然遭人落井下石,这些落井下石的人都有谁
1、岳飞被供奉于庙宇,享千年的烟火;秦桧被铸成铁人,在岳飞墓前长跪不起。然而在当时,岳飞作为朝廷钦定要犯,名声不如后来显赫,与之迅速划清界限的有之,检举、揭发者有之,为求个人荣华富贵而落井下石者亦大有人在。
2、先说说他的僚属姚岳。姚岳,字松卿,京兆府(陕西西安)人。南宋初,陕西陷落,姚岳逃奔四川,于绍兴二年(1132)考中流寓进士(在寄居地考上进士)。当时,岳飞任知潭州兼权荆湖东路安抚使、都总管。岳飞因自己姓岳,母亲姓姚,一次偶遇姚岳后,大喜,立即辟为幕僚,引为亲信。后来,岳飞获罪,姚岳却极力避嫌,矢口否认曾为岳飞属官。为了进一步与岳飞划清界线,他还神经兮兮地向宋高宗上书请求将地名中有一“岳”字的岳州改为纯州,其节镇岳阳军改为华容军。不想,宋高宗竟然“从谏如流”,接受了这一堪称“史上最荒唐的建议”。《宋史•本纪•高宗》载:“(二十五年六月)癸卯,以言者追谮岳飞,改岳州为纯州,岳阳军为华容军。”看来,有怎样的昏君,就有怎样的佞臣。
3、姚岳之类,在南宋初的官场,不是少数,有些人甚至助纣为虐地迫害岳飞家属。据南宋王明清《玉照新志》记载,岳飞被杀害后,除岳云随父遭冤杀外,其余子孙亲属分别被流放到洞庭湖以南的蛮荒之地,以及福建之北的崇山峻岭之间,朝廷每月仅给少量米粮,条件恶劣,生活艰苦,不过苟延残喘而已。即便是对于这遭受灭顶之灾的家庭,当时仍有一位漳州知州上书,建议朝廷取消对岳飞亲属仅有的一点米粮供应,以斩草除根,真是卑鄙龌龊至极。难怪王明清在书中评论道:“士大夫为官爵所钓,用心至是,可谓‘狗彘不食其余’矣!”因此,王明清不在书中透露其姓名,免得玷污了缙绅的清名。
4、不过,天下乌鸦并不一般黑,还是有一些一身正气的士大夫,敢于向邪恶说不。
5、枢密院编修的胡铨上书宋高宗,请求斩秦桧,为岳飞鸣冤雪耻,结果被秦桧贬谪海南。布衣刘允升、知浃纷纷上书朝廷,要求释放岳飞,被秦桧及其党羽下大理寺处死。上至朝官同僚,下至布衣百姓,他们都齐了心似的为岳飞鸣冤,明知会遭到打击报复,但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他们并无丝毫畏惧和退缩,这既体现了他们不惧强权的勇气,也体现了岳飞的民族精神在士大夫和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
6、处于中间地代的人又如何呢?如韩世忠,作为与岳飞、张俊同为南宋“中兴四将”之一的他,与岳飞交情还不如同张俊深厚,张俊助秦桧构陷岳飞,韩世忠却始终不相信岳飞谋反。《宋史•岳飞传》载,岳飞系狱,韩世忠抱不平,秦桧说:“岳云写给张宪的策反信虽未查明白,其事体莫须有。”韩世忠说:“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这说明,韩世忠虽不偏袒岳飞,但他心存正义,希望看到证据。
7、就连羁押岳飞的狱卒都伸出正义之手。狱卒隗顺,非常同情岳飞遭遇,岳飞就义后,他将岳飞尸体偷偷抱出,掩埋于杭州栖霞岭,他担心被发现获罪,一直不敢声张。临死之际,他才把儿子叫到跟前,告诉儿子偷埋岳飞一事,还说:“将来岳飞必有昭雪的一天,到时朝廷若雪此冤案,必悬赏求岳飞遗骨,届时你可向官府如实相告,坟上植有两棵橘树,岳飞身上有他的原来佩戴的玉环,棺上铅筩刻有‘大理寺’字样,均是我埋葬时特意做的记号。”绍兴三十二年(1162),宋孝宗继位,随即为岳平反,依礼改葬,不知原葬处,果然悬赏求尸。隗顺的儿子报告,才使岳飞之墓堂堂正正地出现在后人面前。
8、天道好还,公道自在人心,岳飞虽然沉冤日久,但冤案终将昭雪,因为像他一样的忠勇之士,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二、康熙儿子们各自的下场
1、康熙的大儿子叫胤褆,为惠妃纳兰氏所生。惠妃不算出名,可是他哥哥纳兰明珠可是个名人,当年就是他力主撤藩灭掉吴三桂的。明珠的儿子,纳兰容若,就更是个大大有名的人物了。不过这个大阿哥,可没有他舅舅以及表哥/表弟那么机灵。虽然早年比较得宠,在康熙平定葛尔丹的时候立下过赫赫战功,但是本人却可以说有些愚蠢。他迷信喇嘛,为了当上皇帝,竟然想到了用魇镇的方法来谋害当时的皇太子,他的亲兄弟胤礽。康熙一废太子的时候,命他守卫,他上窜下跳,甚至说出了要替父拭子的话,以为不立嫡则立长,他就可以当太子,让康熙极为寒心。最后被他的三弟胤祉揭发了魇镇的事情,终其一生被囚禁。
2、康熙的二儿子,废太子胤礽。康熙的第一任皇后,索尼孙女赫里舍所生。赫里舍产子的时候,恰逢吴三桂叛乱,皇后因为受了惊吓,难产而死。而康熙与皇后自幼青梅竹马,感情很是深厚。所以在胤礽两岁的时候,一改满人不立太子的习俗,效法汉人前朝。立嫡长子为太子。这个胤礽因此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太子,也是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太子。然而虽然康熙皇帝效法前朝,前朝中皇太子是不可以干涉政权的,而满人的习俗却是皇子预政。这样一来,时间久了,皇太子不甘心手中的权利,皇帝害怕被夺权,二人矛盾日益激化。而朝中的大臣也形成各个党派,互相倾轧。再有其他的阿哥们也长大了,他们自然不甘心这个能力不见得比自己强甚至不如自己的哥哥当皇帝。这个时候的皇太子,因为康熙从小的宠溺,养成了暴戾的性格,飞扬跋扈,奢侈骄横。不甘心做了三十多年的皇太子,颇有怨言。而其他的阿哥们虎视耽耽,巴不得挑出皇太子的一丁点小错。最终造就了在康熙四十七年首度被废。可是康熙对这个儿子的感情还是很深的,借着大阿哥魇镇的事件,在一年之后,声称二阿哥因为迷失了心性,但是经过调养,已然恢复。因此复立为太子。只可惜这个太子实在是扶不上墙的烂泥,重新上台以后,他非但不谨小慎微,吸取教训,反而变本加厉,集结党羽,打击报复。让康熙老头寒透了心,五十一年再次下诏废太子。从此废太子一直被圈禁到雍正朝他死的那一刻,但是印象中雍正给他了一个理密亲王的封号。
3、三儿子胤祉,是个书生学究。我们知道的《康熙字典》,应该就是他主持编撰的。当时他聚集了社会上的一些名家,诸如陈梦雷,李钹,还有我们熟悉的方苞等人,合力编书。这个傻哥哥以为可以因此讨得皇帝得欢心,因此将皇位传给他。事实证明康熙的确挺喜欢的,康熙晚年的时候经常去儿子们的园子里游玩,就是到他跟雍正的园子。而且去他的园子的次数远远多过于去雍正的园子的次数。可能在康熙的眼里,这个儿子是孝顺的,可以共享天伦之乐的吧。但是这个书生气的胤祉绝对对储位心存想法,因为他的门人曾经四处活动,联络党羽。他似乎也请过方人,替他算命。这些事情康熙虽然看在眼里,却并没有责怪,反而对他的门下说,如果胤祉不小心被牵连,你们要站出来为他辨白。可见他的孝道功夫做得很足,康熙甚是喜欢他。但是,康熙也不可能将皇位传给他就是了。雍正即位后,以“胤祉与太子素亲睦”为由,命“胤祉守护景陵”,发配到遵化为康熙守陵。胤祉心里不高兴,免不了私下发些牢骚。雍正知道后,干脆将胤祉夺爵,幽禁于景山永安亭。雍正十年(1732年),胤祉死。
4、皇四子胤禛,就是后来的雍正帝。韬光养晦、城府深厚,生母德妃乌雅氏。整个夺嫡运动的胜利者。观其在康熙朝的作为,基本上可以概括成为,两面派的作派,说白了就是哪边都不得罪,极尽察言观色之能,以诚孝示君父,将自己打扮成为富贵闲人的模样,吃斋念佛,标榜自己对皇位没有觊觎之心。暗地里结交人才,培养门人,最终夺得大位。在位十三年,为中国历史上最为勤政的皇帝。
5、康熙的五儿子胤祺,(是不是第五个儿子都要叫祺啊,我想到了还珠里的五阿哥永琪了)宜妃所生。就是那个康熙微服私访里的宜妃,传说中这宜妃性子直爽,的确是很受康熙宠爱的一个妃子,但绝对不是专宠,康熙这个老小子老婆不要太多。胤祺早年带兵,掌管某一个旗的兵力吧,他没有参与九子夺嫡之中,康熙年间也是被封为亲王。关于他的记载很少,但是我似乎看到过有人说他因为打仗的缘故,破了相(本来应该是极帅的,说他老娘生的儿子都是男生女相,极为俊美)。破了相的人自然不可能当皇帝了,比如偶家孙策就是这样气死的。所以没有参与夺嫡就可以说得通了。雍正继位后,还是不能容他,所以结局也不算很好,也是死在雍正年间的。
6、第六个儿子胤祚,也是德妃所生,早殇。德妃虽然出身不高,宫女而已。但是非常能生,除了四子胤禛,六子胤祚,还有十四子胤祯(示题),还有两个公主。想必也算是得宠过的妃子。
7、皇七子胤佑,关于他的记载也不多,也是一个没有参加储位竞争的人。康熙三十七年被封为贝勒,五十一年封为郡王。雍正八年死.
8、皇八子允禩,是雍正兄弟中最为优秀、最有才能的一位。但是,“皇太子之废也,允禩谋继立,世宗深憾之”。身为下贱,心比天高(康熙曾说:他"系辛者库贱妇所生,自幼心高阴险);
9、雍正继位后,视允禩及其党羽为眼中钉、肉中刺。允禩心里也明白,常怏怏不快。雍正继位,耍了个两面派手法:先封允禩为亲王——其福晋对来祝贺者说:“何贺为?虑不免首领耳!”这话传到雍正那里,命将福晋赶回娘家。不久,借故命允禩在太庙前跪一昼夜。后命削允禩王爵,高墙圈禁,改其名为“阿其那”。“阿其那”一词,学者解释有所不同,过去多认为是“猪”的意思,近来有学者解释为“不要脸”。允禩又被幽禁,受尽折磨,终被害死。
10、皇九子允禟,因同允禩结党,也为雍正所不容。允禟心里明白,私下表示:“我行将出家离世!”雍正哪能容许允禟出家!他借故命将允禟革去黄带子、削宗籍,逮捕囚禁。改允禟名为“塞思黑”。“塞思黑”一词,过去多认为是“狗”的意思,近来有学者亦解释为“不要脸”。不久给允禟定28条罪状,送往保定,加以械锁,命直隶总督李绂幽禁之。允禟在保定狱所备受折磨,以“腹疾卒于幽所”,传说是被毒死的。
11、十弟胤誐,因党附胤禩,为雍正所恨。雍正元年(1723年),哲布尊丹巴胡图克图来京病故,送灵龛(kān)还喀尔喀(今蒙古共和国),命胤赍(jī)印册赐奠。胤称有病不能前行,命居住在张家口。同年借故将其夺爵,逮回京师拘禁。直到乾隆二年(1737年)才开释,后死。
12、十二弟胤祹,康熙末年任镶黄旗满洲都统,很受重用,也很有权,但没有结党谋位。雍正刚即位,封胤祹为履郡王。不久,借故将其降为“在固山贝子上行走”,就是从郡王降为比贝勒还低的贝子,且不给实爵,仅享受贝子待遇。不久,又将其降为镇国公。乾隆即位后被晋封为履亲王。这位胤祹较之其他兄弟气量大,一直活到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享年78岁。
13、十三阿哥胤祥:豪爽仗义、能文能武、识大体(全力支持四阿哥)!雍正登基后胤祥成为了怡亲王,算是兄弟中结局好的。
14、十四弟胤禵,虽与雍正一母同胞,但因他党同胤禩,又传闻康熙临终前命传位“胤祯”而雍正党篡改为“胤禛”,所以二人成了不共戴天的冤家兄弟。雍正即位,先是不许抚远大将军胤禵进城吊丧,又命其在遵化看守皇父的景陵,再将其父子禁锢于景山寿皇殿左右。乾隆继位后,将其开释。
15、十五弟胤禑,康熙帝死后,雍正命其守景陵
三、落井下石者,令人唾弃
1、今天,儿子正在看电视,突然问我“落井下石”是什么意思,我没有直接告诉他,让他查资料了解清楚,我自己也翻开成语词典,觉得大有历史渊源。
2、成语“落井下石”出自唐代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其文中曰:“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这是韩愈对落井下石者的生动画像的描述,力透纸背,入木三分。
3、韩愈和柳宗元名列唐宋八大家,两人相交甚厚。韩愈长柳宗元7岁,而柳宗元却死在韩愈之前,年仅46岁。柳宗元去世后,韩愈写下《柳子厚墓志铭》。
4、其中讲到,柳宗元被贬官柳州时,刘禹锡也将同时被贬往播州。当时播州新建,地处偏远,“非人所居”;而刘禹锡上有高龄老母,“万无母子俱往之理”。
5、于是,柳宗元不避罪上加罪之险,上书朝廷,请求以柳州换播州。“呜呼!士穷乃见节义。”韩愈高度评价柳宗元崇尚仁义、忠厚待友的节义行为。
6、接着,韩愈笔锋陡转,描述群小行径。这些人平时和睦相处,也能一块儿吃吃喝喝,脸上总是堆满笑容,有时还握着对方的手,蹦出几句掏心窝子的话。一切显得情深义厚,好像此人最值得信任。
7、但是,一旦遇到毛发般的蝇头小利,这种人便立即翻脸不认人,好像压根儿就不认识了。“落陷阱,不一引手援,反挤之,又下石焉。”韩愈感慨说,这种行为连禽兽都干不出来,他自己却洋洋然以为捡了个大便宜。
8、如韩愈所说,落井下石的卑鄙小人,史上亦有不少。秦始皇死,李斯与赵高合谋,伪造遗诏,迫令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赵高篡权,嫌李斯碍事,落井下石,腰斩李斯于咸阳闹市,并夷三族。
9、《水浒传》中,陆虞候曾被林冲所救,成为结义兄弟。为讨好高衙内,陆谦忘恩负义,施计将林冲妻子骗至自己家中。他又设计陷害,将林冲刺配沧州,后买通狱卒杀害林冲不成,又往沧州草料场,欲将林冲烧死,最终被林冲手刃。
10、社会纷繁复杂,每个人的周围,有忠厚义气的挚友诤友,亦有落井下石的卑鄙小人。
11、若为现代落井下石者画像,可作如下描述:为了某种目的,有的喜欢造谣生事、无中生有,挑拨同事间的感情,制造他人不合,趁机渔翁得利;有的喜欢见风使舵,谁得势就依附谁,谁失势就抛弃谁;有的喜欢踩着他人背脊往上爬,别人跌倒会追上去补上一脚;有的喜欢找替死鬼,明明自己有错却死不承认,硬找别人背罪等等。
12、有句古话说得好:“没钱莫近两人,近则余生凄凉。”这两种人,一种是指困顿苦厄时选择远离你的所谓亲人,另一种就是乘人之危落井下石之人。最可恨者,当数落井下石的卑鄙小人,只是这些小人不会给自己贴上标签。
13、为落井下石者画像,以让善良的人们练就火眼金睛,加以识别提防,更是给那些心术偏狭的人提个醒: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为人需崇德向善,切莫落井下石。
文章分享结束,落井下石的儿子和落井下石的儿子黑白的答案你都知道了吗?欢迎再次光临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