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网

傣族的特点和风俗(傣族的特点和风俗图片)

七月网1660

一、傣族的特点和风俗特色资料

傣族的分布地区比较广,人口主要分布在一些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部、印度东北部、越南西北部。

傣族的特点和风俗(傣族的特点和风俗图片)

傣族是我国56个民族之一,傣族主要分布在我国云南省,其中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及耿马和孟连两个自治县的分布较为集中。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傣族的一些人文风俗。

傣族服饰偏淡雅美观,傣族女子讲究衣着,追求轻盈、秀丽、淡雅的装束以及协调的服装色彩。

傣族男子的服饰一般都比较朴实大方,上身为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宽腰无兜长裤,多用白色、青色布包头。

:傣族妇女的穿着打扮,五彩缤纷,美不胜收;一般喜欢穿窄袖短衣和筒裙,把她们那修长苗条的身材充分展示出来。

傣族人民对孔雀舞有一种独特的感情,也创造出了优美的孔雀舞,傣族孔雀舞是我国傣族民间舞蹈中最负盛名的传统表演性舞蹈,深受傣族人民的喜欢。

一提起傣族,很多人可能会联想到泼水节,泼水节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泼水节称得上是傣族的新年,一般持续3至7天左右。

在泼水节期间,人们清早起来便沐浴礼佛,之后便开始连续几日的庆祝活动,大家会用纯净的清水相互泼洒,祈求洗去过去一年的不顺,新的一年带着美好的愿望再次出发。

二、傣族的特点和风俗简介

傣族的风俗特点有服装、饮食、节日等。

傣族是云南省一个独特的少数民族。傣族人居住的地方大多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因此,服装充分体现了气候温暖、山林茂密、物产丰富的特点。不仅注重实用性,而且具有很强的装饰意义。能反映热爱生活、崇尚中和之美的民族性格和民俗。

习惯于早上和晚上吃饭。其主食、副食和菜肴丰富多彩,具有品种多、酸辣可口的特点。傣族生产的粳米和糯米不仅体积大,而且含油,糯米的黏度也大。日常肉类包括猪、牛、鸡和鸭,不吃或少吃羊肉。

著名的泼水节是傣族的传统节日。第一天和第二天是送走旧东西的意义,最后一天是迎接新生活的体现。通常在清明节后的第十天举行。男人和女人泼水,互相祝福。象征着“最好的一天”。

傣族源于古代的百越族群,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大体分为西双版纳方言和德宏方言两种。有本民族文字,但因居住地域的关系,各地方使用的文字略有不同。

可分为傣泐文(西双版纳傣文)、傣那文(德宏傣文)、傣绷文和金平傣文(又称傣端文)4种。傣族是跨境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生活在中国境内的傣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部,多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部分信仰原始宗教。居住在西双版纳州地区的傣泐支系,传统民居为干栏式建筑,傣雅支系传统民居多属于土木结构建筑。

三、傣族的风俗和节日和服装特点是什么

傣族视孔雀、大象为吉祥物,民间故事丰富多彩,傣族人民喜欢依水而居,爱洁净、常沐浴、妇女爱洗发,故有“水的民族”的美称,过去傣族普遍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和原始宗教。

关门节,傣语“毫瓦萨”,时间固定在傣历9月15日(公历7月中旬)。开门节,傣语称“翁瓦萨”,时间固定在傣历12月15日(公历10月中旬)。

在这两个节日当天,各村寨的男女老少都要到佛寺举行盛大的赕佛活动,向佛像佛爷敬献美食、鲜花和钱币,在佛爷佛像前念经、滴水,以求佛赐福于人。从关门节到开门节的3个月内,是“关门”的时间,为一年中宗教活动最频繁的时期。

礼佛,听佛爷讲经,7天一小赕。晚上要放火花、爆竹、高升(孔明灯),举行“赶摆”。关门期间,男女青年可以谈情说爱,但不能结婚,不能外出;待“开门”后方能结婚和外出。

傣历年——泼水节是傣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傣语称“桑勘比迈”或“楞贺桑勘”,意为六月新年。时间在傣历6月下旬或7月初(公历4月中旬)。约在农历清明后十日举行,它象征着“最美好的日子”。节期一般是3天。头两天是送旧,最后一天是迎新。

节日清晨,傣族村寨的男女老幼沐浴盛装到佛寺赕佛,并在寺院中堆沙造塔4、5座,大家围塔而坐,聆听佛爷念经。之后,妇女们各挑一担水为佛像“洗尘”。佛寺礼毕,青年男女退出,相互泼水祝福。接着成群结队四处游行,泼洒行人以示祝福。

西双版纳每年过泼水节的时候,傣族群众都要在澜沧江举行声势浩大的龙舟赛,赛后就将龙船拆散放进佛寺的竹楼里保管,待第二年泼水节到来之前,再把拆散的龙船拼装起来,拼装龙舟就称之为“旱黑”。

花腰傣最隆重的节日要数农历正月十三的“花街节”。这天,上千名青年男女从周围的村寨汇集到花街。节日的花街热闹非凡,身着盛装的小卜少(少女)排成长队,款款走过花街,竞妆比美,风情无限;小伙子们则瞪大眼睛寻找意中人。

如果情投意合,两人就相约到凤尾竹下荔枝丛中,姑娘解下腰间的秧篾饭,掀开青翠的芭蕉叶,只见喷香的糯米饭用鲜花汁染成了一半金黄一半鲜红,以芭蕉叶相隔一层又一层盛满猪脊肉、油炸干黄鳝、腌鸭蛋等美食。两人一起吃着,说着情话。吃完秧蔑饭,提亲成婚的大事也就定下了。

西双版纳傣族妇女,着白色或绯色内衣,腰身细小,下摆宽,下着各色筒裙。

德宏芒市等地妇女,婚前着浅色大襟短衫,长裤,束小围腰,婚后改着对襟短衫,黑色筒裙。

内地傣族妇女服装与边疆大体相同,但有地区性特点,往往因此被其他民族称为“花腰傣”、“大袖傣”等。如玉溪市新平的傣族妇女用长达丈余的特制花腰带系筒裙,由此而得名“花腰傣”。

她们的服装以黑色、红色基调为主,贴身的短褂长及上腰部,领口用细银泡拼成上下交错的菱形图案,腰间装饰长达五、六米的绣花腰带,头戴尖顶“鸡枞”斗笠帽,帽沿上翘。

“花腰傣”独具魅力的头饰、服饰,与晋宁石寨山、江川李家山出土的滇国青铜器上的人物十分相似,有着椎髻、短襟衣、筒裙等共同特征,证明了两者之间的一脉相承。

傣族男子着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长管裤,冷天披毛毡,多用白布或青布包头。男子文身的习俗很普遍,既表示勇敢,又可以驱邪护身、装饰身体。

男孩到11岁左右,即请人文身,文身的图形大多以虎、豹、狮、龙、蛇、鹰为主。所文部位大多是四肢、胸腹、背部,一般文一条腿需两天,文全身需七至八天。

傣族主食以大米为主。德宏地区吃粳米,西双版纳等地爱吃糯米,通常是现舂现吃。傣族著名的香竹饭又称竹筒饭,即把糯米放在香竹筒里,用水浸泡15分钟后,用火烘烤而成的。

吃时,捶打竹筒使之变软,竹筒内壁的竹膜便贴在饭上,用刀一剖两半,香竹饭便脱竹而出,香气浓郁,饭软而细腻。还有独具特色的菠萝紫米饭,其味清甜可口,并有补血润肺之功效。

外出劳动者常在野外就餐,用芭蕉叶盛一团糯米饭,随带盐巴、辣子、酸肉、烧鸡、喃咪、青苔松即可进食。肉类有猪、牛、鸡、鸭,不食或少食羊肉,善作烤鸡、烧鸡,喜欢吃鱼、虾、蟹、螺蛳、青苔等水产品。常吃的蔬菜有白菜、萝卜、笋和豆类。

文章分享结束,傣族的特点和风俗和傣族的特点和风俗图片的答案你都知道了吗?欢迎再次光临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