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慧而明理,敏而好学是什么意思
1、人如果聪明,人如果勤思考,就能知道更多。

2、楚昭王聘孔子,孔子往拜礼焉,路出bai于陈蔡。陈蔡大夫相与谋曰:“孔子圣贤,其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病。若用于楚,则陈、蔡危矣。”遂使徒兵距孔子。孔子不得行,绝粮七日,外无所通,藜羹不充,从者皆病。孔子愈慷慨讲诵,弦歌不衰。乃召子路而问焉,曰:“《诗》云:‘慧而明理,思而知之,敏而好学,扬而不张”。
3、楚昭王想聘用孔子,孔子前往拜访答礼,路过陈国蔡国边境。陈国蔡国的大夫们一起计谋说:“孔子是圣贤,他所刺讥的都能击中诸侯的病根,如果被楚国任用,那么陈国蔡国就危险了。”就派属下的兵丁阻拦孔子。
4、孔子无法通过,断粮七天,与外界无法交往,粗菜淡饭都吃不上,跟着的学生都饿病了。孔子更加慷慨,讲学奏乐唱歌不停,就叫来子路问道:“诗云:‘人如果聪明,就能明白事理,人如果勤思考,就能知道更多,人如果勤奋,就能弥补他的笨拙。”
5、这部书在很长的历史阶段被疑为伪书,其作为思想史料的价值未受到重视。随着近代简帛文献的出土证明,确信为先秦旧籍,《孔子家语》的真实性与文献价值及其学术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肯定,无愧于“孔子研究第一书”的称号。
6、《孔子家语》这部古籍,是中国图书史上其中一部最著名、也最受人关注的“伪书”。在古代,经、史、子、集这四个古书大类,一直以经部的书籍最受古代学人重视,因为这些经典都跟孔子有关:有的曾经由孔子亲自整理、作为教导学生的教材,有的记载孔子和他的学生的言论和事迹,有的则阐释孔子或后世儒家学派的思想学说。
二、“敏而好学”是什么意思
“敏而好学”的意思是天资聪明而又好学。
敏而好学出自《论语·公冶长》,全句是:“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孔子说:“他聪敏勤勉而好学,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谥号叫‘文’。”
《论语·公冶长》是《论语》中的第五篇,此篇有28章,以谈论仁德为主线,本篇章中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由孔子生前的话语从而从各个侧面探讨仁德的特征。
【解释】: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出自】:《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释义】:他聪敏勤勉而好学,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
【语法】:动宾式,作主语、谓语、宾语,含褒义,形容虚心求教
【解释】:厌:满足。学习总感到不满足。形容好学。
【出自】:《论语·述而》:“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释义】: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对我而言又做到了哪些呢?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三、敏而好学是什么意思
敏而好学的释义:敏:聪明;好:喜好。天资聪明而又好学。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学问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形容谦虚好学。
【解释】“凡人性敏者多不好学,位高者多耻下问。故谥法有以勤学好问为文者,盖亦人所难也。孔圉得谥为文,以此而已。”(释义:天性聪敏的人大多不爱学习,地位高的人又多以下问为耻。因此谥法中将“勤学好问”谥为文,这大概就是人们的困难之处吧。孔圉能够谥为文,也就是因为这样而已。)
【用法】动宾式;作主语、谓语、宾语;含褒义,形容虚心求教。【反义词】好为人师、骄傲自满。【示例】真正的大学问家,在学术上都是精益求精,不断完善认知,有时甚至不耻下问,全方位的汲取营养。【演变】现常指“聪明且好学习,不耻于向不如自己的人来问。”但这是一个错误的解释。
1、由于从小耳濡目染父母的正派作风,当被问及学习态度时,孩子们异口同声的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雁道长在道观敏而好学,持戒守律,习字练琴,样样刻苦,最终得心应手。
3、请问孔子所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用英语应该怎么说?
4、大家都夸你敏而好学,学什么像什么,我记得那天你学刘德华唱歌,真的很像耶。端午节来了,我想你也应该给大家模仿一下屈原跳江自杀,如何?
5、十三年英语教学敏而好学,专业理论在教学实践得到娴熟地运用与展示。
6、孔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7、在认识论上,主张学而知之,不耻下问,敏而好学,实事求是。
8、帝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年十二则六艺经传皆通习之,无所不知无所不晓。
9、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谓之“文”也。
10、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