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网

五毒日是哪几天(五毒日是哪几天有什么禁忌)

七月网4560

一、五毒日九毒日是哪几天

1、在中国民俗中,农历五月俗称毒月,其中九毒日包括农历五月的初五、初六、初七、十五、十六、十七、廿五、廿六、廿七。

五毒日是哪几天(五毒日是哪几天有什么禁忌)

2、端午之日为九毒日之首,因此端午这天有喝雄黄酒,插艾草等辟邪驱毒的习俗。

3、在古代,五月被认为是毒月、恶月,因为这时候天气越来越热,雨水渐渐增多,人们很容易生病,各种各样的毒都出来了,蛇、虫、蚊、蚁、蝎子、蜈蚣、蟾蜍等,传说在农历五月初五这天,阴阳之气相争,阴气胜出,邪祟、鬼魅、百毒将随着酷暑的到来而慢慢猖獗,五月,人体阳气达到最旺,火旺至极,所以阳气外散,内里虚弱,不适合进行泄耗的活动,也容易心脏不舒服,或脾虚湿困或湿热下注,女性易患妇科病,并伴有局部或全身症状的妇科病,男性易出现精气活动受阻,所以在这个时候不容易受孕。

二、五毒日是哪几天2023

1、五毒日是古时的端午节,2023年端午节是2023年6月22日。

2、端午节,古时端午也被称为“五毒日”。端午在古代北方人心目中是毒日、恶日,在民间信仰中这个思想一直传了下来,所以有了种种求平安、避五毒的习俗。五毒是指蜈蚣、毒蛇、蝎子、壁虎和蟾蜍,这五种动物是古时北方盛传的五大毒物。

3、就现有文献记载来看,两汉时的北方端午风俗主要以避恶为主。古时候南北风俗各异,北方古人把端午视为“毒日、恶日”而避之。其实这是由于北方夏季天气燥热,瘟疫易流行,加上蛇虫繁殖易咬伤人,这才让北方古人逐渐形成“避五毒”、“躲端午”等习俗。

4、端午节蕴含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数千年的岁月砥砺中,端午节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文化习俗。这些端午习俗清晰地记录了中华民族先民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端午”的“端”字本义为“正”,“午”为“中”。

5、“端午”,“中正”也,这天午时则为正中之正。仲夏午月午日飞龙在天,此时龙星处在正南中天,为全年周天运行最“中正”之位,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古人历来崇尚中、正之道,“中正”之道在此体现得淋漓尽致。

6、另,端亦有“初”的意思,因此午(五)月的第一个午日,亦谓端午。端午节最初是午月午日,有时还突出它的正时是在午时,所以也叫重午节,午月为斗柄指午之月,午日即十二支纪日的第一个午日。

7、经历史发展,后来被定在五月初五。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中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如端阳节、重午节、龙舟节、正阳节、端五节、重五节、当五汛、天中节、夏节、上日、五月节。

8、菖蒲节、天医节、草药节、浴兰节、躲午节。屈原日、女儿节、午日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节、粽子节、五黄节、解粽节、端礼节等。

9、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端午习俗

三、5月的五毒日是哪几天

民间信仰认为五月为毒月,初五又是毒日。

五毒日的时间农历五月初五,也就是端午佳节,2020年的五毒日时间是公历6月25号,庚子年壬午月己亥日,星期四。

五毒,即蛇、蜈蚣、蝎子、蜥蜴、癞蛤蟆。

1、佩戴避邪植物。起初是插菖蒲、艾虎。民间多自采自用,城里则有人沿街叫卖菖蒲、艾草。后来增加了石榴花、蒜头、龙船花,合称天中五端,可与五毒相克。

2、端午节卖五虎花,佩挂护身灵物。这些饰物,又称香包,有些地区用雄黄酒在小孩额上画王字,取避邪之意。有些地方还专门缝制五毒衣、五毒背心,让小孩子穿上护身。此外,还有贴永安符,举行钟馗赛会。有关民间防五毒剪纸也有不少,如倒灾葫芦、艾虎菖蒲剑葫芦、老虎镇五毒等。

3、游天坛风俗。这主要流行于旧北京地区。此外还举行石榴花会。

4、农历五月俗称毒月。五月初五、初六、初七,十五、十六、十七,二五、二六、二七,此九天为“天地交泰九毒日”;“农历五月十四”为天地交泰日,一共十天。这十天内,务必端容肃己,严禁杀生,行淫,否则严重伤身损气耗精元。古云「服药百颗,不如一宵独卧」。最好五月全禁,如不然就如刀尖添蜜。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